2003年,于荣光的父亲确诊肝癌,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化疗,最多只能活3个月。谁知,于荣光思考片刻后却说:“放弃化疗,出院吧。”医生不可思议地说:你挣这么多钱却不舍得给父亲治病,太寒心了! 2003年,知名演员于荣光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明确警告,如果不化疗,最多只能活三个月。然而,于荣光却出人意料地选择放弃治疗,带父亲回家。这一决定让医生震惊,甚至有人质疑他冷血、不孝。他为何做出如此大胆的选择?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父子情深,探寻真相。 2003年春,于荣光的父亲于鸣魁因身体不适住院检查,最终确诊肝癌晚期。医生告诉于荣光,病情已到晚期,化疗是唯一可能延长生命的办法,否则父亲最多活三个月。这消息像晴天霹雳,于荣光既痛苦又纠结。化疗能多争取点时间,但副作用巨大,父亲年事已高,可能根本承受不了。他反复思考父亲的性格:于鸣魁一生好强,绝不愿在医院里受尽折磨。他最终下定决心:放弃化疗,带父亲回家。 于荣光的决定让医生无法理解。有人直言批评他:“你是个大明星,赚了那么多钱,却不给父亲治病,太寒心了!”在很多人看来,他有经济能力,应该倾尽全力救父亲。外界议论纷纷,有人觉得他不孝,有人甚至怀疑他另有隐情。但于荣光不为所动,他心里清楚,父亲想要的不是病床上的痛苦挣扎,而是家里的温暖和尊严。 回到家后,于荣光全身心投入照顾父亲。他隐瞒了真实病情,只说是个小问题,调养就好。他减少工作,陪父亲聊天、下棋,还特意准备无醇红酒,让父亲享受生活。出乎所有人意料,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没成真,父亲在家中安稳度过了七年。这期间,父子俩回忆过去,分享人生点滴,父亲的精神状态比想象中好太多。直到2010年,病情突然恶化,于鸣魁最终离世。医生感叹,这七年是奇迹,也认可了于荣光的决定。 于荣光的选择乍看离经叛道,其实藏着深刻的孝心。他知道,父亲不愿在医院里失去自我,也不希望家人为他过度奔波。他选择用陪伴和尊重,让父亲在熟悉的环境里活得舒服、有质量。这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坚持。他用行动证明,孝顺不只是砸钱治病,更是用心理解亲人的意愿。 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与代价 父亲去世后,于荣光继续在演艺圈发光发热。他执导了《木府风云》《劝和小组》等作品,拿了不少奖,还投身公益,2007年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大使称号。但事业成功背后,他的家庭付出不小。他和妻子王玉苓结婚35年,相濡以沫,却因他常年忙碌,陪伴太少,最终和平离婚。王玉苓默默支持他多年,选择放手,也让人感慨婚姻里的无奈。 于荣光的故事在社会上掀起波澜。有人赞他懂父亲的心,是真孝子;有人仍觉得应该全力治疗,不留遗憾。他的经历让人思考:面对亲人重病,到底该拼尽全力抢时间,还是让爱和尊严优先?这没有标准答案,却值得每个人深思。他的选择告诉我们,孝顺不是盲目的坚持,而是用心衡量,找到对亲人最好的路。 于荣光用七年陪伴,诠释了孝顺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延长生命,而是让父亲活得有尊严。面对亲人重病,你会咋选?是砸锅卖铁治病,还是尊重他们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或者经历,一起探讨啥是真正的孝道,传递爱的力量。
2003年,于荣光的父亲确诊肝癌,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化疗,最多只能活3个月。谁知
成双影夜色
2025-04-30 13:20:40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