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评价看守自己的特务刘乙光:他既是我的恩人,也是我的仇人! 1962年,台北的一场特别的饯行宴上,气氛略显沉闷而复杂。席间,已近64岁的刘乙光即将告别他守了25年的"差事",调任安全局特勤室主任。作为这场饯别宴的主角,刘乙光神情复杂地看着坐在对面的张学良——这位他看管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囚徒"。 宴席是蒋经国特意安排的,他邀请张学良参加这场饯别宴时,有人曾担忧——张学良一直对"严加管束"颇有微词,万一酒酣耳热之际说出什么失礼的话,场面该如何收场?但蒋经国却笃定地相信,张学良绝非不明事理之人。 果然,当酒过三巡,张学良站起身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刘乙光,语出惊人:"刘乙光是我的仇人,也是我的恩人。仇人是他看管我,恩人是他救了我的命。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现在他要走了,我知道他家的情况,我想送他一笔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谁能想到,这位曾经风华正茂的"民国四大美男"之一,东北军少帅,会对看守自己二十五载的军统特务说出这样的话? 要理解这番话,需要回到1941年那个命悬一线的五月。当时,张学良被幽禁在贵州的阳明洞,突然患了急性盲肠炎。按照军统局的规定,张学良患病只允许找已指定的内科和外科医生治疗。面对突如其来的急症,如果拍电报向重庆军统局请示,等到有回电时,张学良可能已经不在人世。 刘乙光当机立断,没有等待上级批准,直接到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处备案,将张学良送到贵阳医学院抢救。那场手术足足做了40分钟才结束,但因为处置果断,抢救及时,张学良的生命才得以保全。 这已经不是刘乙光第一次救张学良的命了。早在张学良刚被幽禁不久,当时的幽禁地在蒋介石老家浙江溪口的雪窦山。蒋介石的侄媳袁静芝对张学良恨之入骨——她的丈夫蒋孝先在西安事变中被张学良手下人处决。当袁静芝得知张学良被幽禁在雪窦山后,安排人手准备刺杀。她从一块巨石后面突然开枪,子弹几乎擦着张学良而过。正是刘乙光循着枪声蹿至巨石后,一下扑倒袁静芝,卸掉其手中的枪,才让张学良躲过了一劫。 听着张学良的话,在场所有人,包括刘乙光在内,都被这份不计前嫌的胸襟所震撼。刘乙光不愿接受张学良的钱,两人争执不下。最终,蒋经国出面调解,心意领了,钱却婉拒了。 张学良被刘乙光监管的日子,何其漫长。1946年,刘乙光接到密令,将张学良带至台湾。原本,两人都以为十年刑期已满,即将各自获得自由。但这道密令,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希望。 在台湾的日子,刘乙光的态度变得越发严苛。那个曾在生死关头救过张学良的人,如今却变成了他尊严的剥夺者。张学良来往的信件,刘乙光常会不征求意见就擅自拆阅;朋友和亲人寄给张学良的物品,也常被刘乙光克扣和没收。 最让张学良难以忍受的是,刘乙光索性将妻子和孩子们一同接到张学良被幽禁之所,同吃同住。张学良原本住的雅间,光线明亮,被刘乙光霸占,张学良只好搬到另一间光线不甚明亮的房间。长年在暗室读书,张学良的视力逐渐受到影响,以至于后来请家人邮寄《明史》时特别嘱咐:"别的要求没有,就要字大。" 每逢用餐,刘乙光的几个孩子会扑向饭桌,风卷残云般抢食,桌上地下满是残渣,弄得张学良和赵一荻胃口全无。更令人难堪的是,刘乙光的妻子还常借教训孩子的机会指桑骂槐,说出的话常使赵一荻偷偷落泪。 然而,最令人惊骇的是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期间,被台湾民众放火焚烧的地方距离张学良住的井上温泉仅有30公里。刘乙光当时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动乱蔓延到井上温泉,他会毫不犹豫地处置掉张学良。在那一刻,张学良的生死,完全掌握在刘乙光手中。 长期被幽禁的折磨,在张学良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不到五十岁的他,已经谢顶严重,神情憔悴落寞。他曾写下一首诗:"山居幽处境,旧雨引心寒,辗转眠不褥,枕上泪难干。"这短短四句,道尽了一个被囚者的无尽哀愁。 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张学良对刘乙光的理解也在加深。他偶然看到刘乙光的日记,里面抄录了大量蒋氏父子的言论,还贴满了整整齐齐的剪报。这位军统特务,不过是在忠实执行上司的命令。了解到刘乙光为官清廉,家徒四壁的情况后,张学良心中的怨恨逐渐化解。 更令人意外的是,刘乙光的子女们与张学良、赵一荻的关系却日渐亲近。刘乙光的长子刘伯涵后来回忆说:"我8岁时就与张先生生活在一起,我的弟弟妹妹们与他相处的时间更长,张先生、四小姐待我们如同亲生子女一般,我们也把他们视若父母般敬爱。" 刘乙光的二儿子刘仲璞尤其得到张学良的喜爱。这个"书呆子"常穿着臭袜子、脏裤子躺在张学良书房的地上看书,而张学良也不以为然。后来刘仲璞出国留学时,张学良还特意送了旅费,资助他成为了海水淡化专家。
张学良评价看守自己的特务刘乙光:他既是我的恩人,也是我的仇人! 1962年,台
熹然说历史
2025-05-02 16:2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