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再次语出惊人,他说:“退休之后才明白,如果混到没人找你吃饭,没人喊你聚会,连电话也没几个,那真要庆祝,不是人缘变差,也不是性格孤僻,往往是以下3种人!”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没钱,他辍了学,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晚上就靠着捡来的破书解闷。那时候的他,估计也没想到自己能拿诺贝尔奖。1976年参军,从当兵到干事,军营里磨出了他的韧劲,也攒了不少故事。1981年,他开始写小说,第一篇《春夜雨霏霏》登了杂志,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1986年,《红高粱》一出,彻底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那股子乡土味儿加上魔幻的笔法,连张艺谋都看上了,拍成电影还拿了柏林金熊奖。从那以后,《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一部接一部,他的名字越来越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砸到他头上,成了中国第一个得这奖的作家。那天晚上,他在斯德哥尔摩讲台上站得稳稳当当,讲自己的故事,底下掌声没停过。 成名后,麻烦也来了。亲戚宁赛叶跑来求帮忙,出书、找工作,莫言给安排了个文职岗位,可人家还不满意,非要做作家。后来没成,宁赛叶到处说他冷血。这事儿让莫言更明白,名气大了,人情也复杂。如今他在北师大当教授,低调得很,天天琢磨写作和教书,日子过得踏实。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提到,退休后没人找你吃饭、聚会,电话都不响,未必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三种值得庆祝的人。他不是随便说说,这背后有他对生活的观察和琢磨。这三种人是谁?咱们挨个儿聊聊。 退休就像大戏散场,职场上那些热乎乎的关系立马凉了。以前天天打交道的同事,退休后都不怎么联系了,电话也安静了。有的人不甘心,老想着拉回那份热闹,可越折腾越失落。聪明人就不一样,他们知道这是自然规律,接受现实,转头去找新生活。比如有个老编辑,退休后搬到乡下,每天早上喝着茶,看田野上的雾气,心满意足。人走茶凉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不下来。 还有一种人,天生喜欢安静,退休对他们来说是大解放。独处不是孤独,是享受。他们不用凑热闹,也不需要别人填满时间。比如有个外国画家,退休后住进小木屋,天天画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别人喊她去派对,她就笑笑说不用了,画画就够她忙活的了。这种人,退休是机会,能专心干自己喜欢的事,活得自在又充实。 最后一种人特别清醒,知道时间金贵,不愿意浪费在没意义的饭局上。他们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儿。莫言自己就这样,退休后常谢绝那些乱七八糟的邀约,宁愿在家看书、写东西。他觉得,真正的朋友不用老见面瞎聊,瞎混的社交只会累人。这种人活得明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退休后反而更从容。 这三种人,社交少了,但日子没空虚,反而因为懂得取舍,活得更有滋味。莫言这话,真不是随便说说,是有点人生大智慧在里头的。 2020年,莫言出了《晚熟的人》,八年时间打磨,12个故事,写尽了人生百态。这本书火了,书店里摆在显眼地方,读者抢着买。有人说,看完书才学会放下执念,重新规划退休生活;有人说,莫言的字里行间像盏灯,照亮了不少迷雾。评论家也夸,说这书接地气,比他早年的魔幻风格更贴近普通人。 现在的莫言,退休生活挺简单。北京家里有棵老槐树,夏天他就坐树下乘凉,翻翻书,电话不怎么响,他也不在乎。饭局邀约少了,他就乐得清静,把时间留给写作和家人。一次采访,他笑呵呵地说:“我就是个写字的老头,挺好。”他还劝年轻人多独处,在安静里找自己。这份淡定,真不是装出来的。
看到这一幕打工人直接破防了!这哪里是参加活动啊!这不是活脱脱的打工人休息日被
【12评论】【4点赞】
飞鸟
没人喜欢应酬
深山老林 回复 05-03 06:35
尽捡些狗屁无聊的话说,说明了什么呢?
梭哈 回复 05-03 12:14
动不动就应酬。几个朋友喝喝酒聊聊天,无所求就不是应酬。那些整天把“应酬”挂在嘴边的人才是“势利人”。人到老了,连个聊天的朋友都没有,活着有什么趣味?还不如早点儿死。
白桦林
莫言如果有良知,老了定会后悔过去做过的一些事的。
战狼-自豪
卖国文人
天空
混世一辈子,到老能看破红尘是多么的圆满幸运,终于自已认识了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