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 开国少将甘祖昌请求总政:“我脑袋有伤,不适合当官,想回老家,去当农民。“总政看他态度坚决,就批准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7年的一天,甘祖昌穿过北京的初春微风,走进总政治部的办公室,神情平静,动作坚定,他递上了一封辞职申请,信纸不长,寥寥数句:“我脑袋有伤,不适合当官,想回老家,当个农民。” 这封信震动了不少人,身为新中国的开国少将,曾在多次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本应在建国初期的干部序列中继续担任要职,却选择脱下戎装,回到泥土里去。 他的理由出人意料,却又沉稳得无法反驳,他说,自己在战争期间头部两度受伤,后来又在一次公干途中突遭车祸,脑震荡的后遗症时常让他感到晕眩、心悸。 他不愿因身体问题拖慢工作,也不愿浪费国家资源,他并不执着于军装和衔位,在他看来,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并不一定非要在机关楼里完成。 甘祖昌的革命经历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从井冈山到长征,从抗日正面战场到解放全中国的铁流,他多次担任后勤指挥,负责武器修理、粮草运送等任务。 在枪林弹雨中,他学会了如何用最短时间补好一支步枪,如何从敌人封锁下护送给养到前线,他说自己不是上阵杀敌的猛将,却是把饭菜和弹药送上火线的人。 战争结束后,他担任军区后勤部部长,工作踏实,原则分明,他的办公室简陋,生活习惯一如战争年代,几乎没有多余开销,他不许家人享受特殊待遇,始终坚持公私分明。 身体的警报是一记重锤,他多次在深夜昏厥,诊断书上写着“间歇性意识模糊与头部疼痛并发”,组织希望他静养,他却说,这样的状态不适合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申请归乡的心思在他脑中萌生已久,并非一时冲动,在新疆任职期间,他对改良畜种、农具使用、水利修建产生浓厚兴趣,常常走访偏远村庄,记录当地的农业结构,他说,这些东西回乡后一定能派上用场。 辞职申请最终获批,他只带了三只旧木箱和几只畜禽笼,坐上开往江西的慢车,那年春天,他和妻子、孩子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家乡莲花县。 他没有召开欢迎会,也没有人迎接号角,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服,走进村口的泥路,他种地、挑粪、修渠,什么苦活累活都干。 村里人看他带着孩子去田头拾牛粪,开始时议论纷纷,他没有回应,只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有从地里出发,才能真正改善生活。 甘祖昌熟悉工程图纸,擅长计算水量流速,他用铁锄带着村民挖排水沟,在冬水田修建暗渠,通过引流疏排,使得原本泡水的田块重新变得适合种植。 他还提出将村北那块名为“虎形岭”的荒地开发出来,他领着全家每天黎明出发,肩挑锄头,挥汗如雨,他曾说,这块地就像战争时的阵地,不啃下来,种粮指望就少一块。 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经济安排,他将七成工资投入家乡建设,修建了三座水库、四座小型电站和三条乡间公路,他为村民提供种子和化肥,资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学。 他带回来的约克夏猪和安哥拉兔,不是为了自己致富,而是为了发展全村的养殖业,他还请来被错误处理的技术员,安排他们参与水电建设,并保障他们的尊严和专业话语权。 当年那个每日只能点煤油灯的村庄,如今通上了电,夜晚温暖明亮,春耕秋收有了稳定水源,田里的禾苗再不用仰望老天爷施舍甘霖。 孩子们可以在课桌上学习,不再为了照明而烧柴火,他看着村庄一点点变化,不言功劳,只说“这都是大家干出来的”。 他的晚年清简依旧,一顶旧帽子、一根烟斗,是他最常见的模样,孩子穿的衣服打着补丁,家中没有一件洋气摆设。 他病重时,吩咐将余下工资用来购买农药和化肥,并托人分发到每一户农家,他走后,家中没有留下任何金银器物,只有一个用红布包裹的小木箱,里面装着几枚勋章。 甘祖昌一生,不以名为贵,不以利为重,他用双脚丈量泥土,用双手改写土地。 他选择在巅峰时退下,是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奉献,是在别人最不看重的地方持续耕耘,他的背影,消失在烟尘弥漫的村道上,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5日——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
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请求总政:“我脑袋有伤,不适合当官,想回老家,去当农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5-05 17:37:45
0
阅读:61
健康是福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