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遭袭,乌再攻库尔斯克,朝鲜或再次增援,美立场微妙 来源:凯哥谈体 5月6日,俄军刚挫败19架无人机对莫斯科的袭击,乌克兰转头就猛攻俄罗斯本土库尔斯克州,试图“以攻为守”夺回谈判筹码。 魔幻的是,美国一边给乌克兰卖军火,一边被曝要用矿产协议绑架俄罗斯;朝鲜4个团可能增援俄边境,普京则联手沙特狂砸油价,直击美国能源命门,这场仗,眼看要打成“全球混战。” 5月5日下午,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拉响防空警报,19架乌克兰无人机试图突袭市区,但被俄军全部拦截。 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随后发声明称,没有建筑受损或人员伤亡。 不过,这已是本月内乌军第3次对莫斯科发动无人机袭击,俄本土的防空漏洞越来越藏不住了。 与此同时,乌克兰在俄乌边境开辟了“第二战场”。 5月5日当天,乌军突然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发动大规模跨境进攻,这是自2023年8月以来乌军第二次攻入库尔斯克。 前线视频显示,乌军动用装甲车和火炮,试图在俄边境村庄建立据点。 俄罗斯军事博主透露,乌军至少投入了2个旅的兵力,但俄军已调集预备役增援,目前双方仍在交火。 乌克兰军事频道公开声称,这次进攻的目标是“用俄罗斯的领土换谈判桌的话语权”。 简单来说,乌军想用跨境攻势逼迫俄军从前线撤兵,同时向美国证明自己还有反攻能力。 但俄罗斯的反应更直接,5月4日,俄国防部通报称,过去24小时乌军在东部战线损失了1395人,这个数字远超乌军每日平均伤亡。 美国的态度成了最大变量。 5月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特朗普计划把美乌矿产协议当作和普京谈判的筹码。 这份协议是4月底刚签的,美国承诺帮乌克兰开发稀土矿,但英国路透社调查发现,乌克兰60%的矿藏都在俄军控制区,剩下的矿区靠近前线,连采矿设备都运不进去。 华盛顿邮报更直接泼冷水,乌克兰的钛、锂储量根本不够美国用,这协议就是个“空头支票”。 更迷惑的是美国对乌军援政策。 5月初,特朗普政府批准向乌克兰出售价值3.1亿美元的F-16战机配件,但美国空军公开承认,这些配件只能维持乌军现有F-16机队的日常维护,无法增加战机数量。 目前乌克兰仅有7架能飞的F-16,而俄军在前线部署了超过300架苏-35和米格-29。 俄罗斯的反击手段更狠。 5月3日,以俄罗斯和沙特为首的欧佩克+突然宣布,将原油日产量增加41.1万桶,几乎是原计划的三倍。 消息一出,国际油价应声暴跌3%,美国页岩油企业股价集体跳水。 美国能源分析师测算,若油价持续低于每桶75美元,得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的页岩油公司将在3个月内裁员超2万人,而这些工人大多是特朗普的“铁票仓”。 战场外的“援军”也来凑热闹。 5月4日,乌克兰智库“Centre for Defence Strategies”爆料称,朝鲜将派4个团支援俄军在库尔斯克、布良斯克等地的防御。 尽管俄朝双方尚未证实,但今年4月28日,朝鲜官方已承认有军事人员在乌克兰“执行任务”。 韩国军方监测到,4月以来朝鲜向俄罗斯运输了至少10万枚火箭弹,足够俄军打1个月高强度战役。 乌克兰的处境越发尴尬。 基辅独立军事媒体《战争之泪》统计,截至2025年4月,乌军阵亡人数已达72万,现役作战部队仅剩48万人,而俄军在前线仍有约70万兵力。 扎心的是,美国国会4月通过的610亿美元援乌法案中,超过80%的钱都花在了美国军工厂的弹药订单上,真正到乌克兰手里的只有现金贷款和二手武器。 泽连斯基的停火提议也遭到冷遇。 5月4日,普京公开拒绝乌克兰提出的“全面停火30天”计划,强调停火必须以“乌军撤出俄领土”为前提。 在能源和矿产领域,俄罗斯的优势仍在扩大。 俄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俄控乌克兰东部地区拥有全球15%的稀土矿、20%的钛矿和30%的氖气产能(芯片制造关键材料)。 欧盟内部报告承认,若俄乌冲突持续到2026年,欧洲高端制造业将因氖气短缺损失1700亿欧元。 战场上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哈尔科夫。 5月6日凌晨,乌军第92突击旅用“海马斯”火箭炮袭击了俄军补给线,但俄军随后放出视频显示,他们用电子战系统干扰了火箭弹轨迹,6枚弹药全部打偏到农田。 俄军事专家称,这套“披肩”电子战系统价值不到100万美元,而一枚“海马斯”火箭弹的造价高达43万美元,“乌军这是在帮俄罗斯省钱”。 美国对俄制裁同样漏洞百出。 5月5日,土耳其海关数据曝光,今年第一季度土耳其从俄罗斯进口的柴油暴涨400%,其中90%通过希腊和保加利亚的港口转运到欧盟。 乌克兰的“外援”也在减少。 波兰农业部5月6日宣布,因本国农民抗议粮价下跌,即日起暂停进口乌克兰小麦。 去年乌克兰出口的2000万吨粮食中,60%靠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铁路转运,如今这条生命线正在断裂。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印巴空战结束后,乌克兰沉默,美国沉默,西方集体沉默,他们不再说中国援助俄罗斯!
【68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