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要花1270亿元建一个新机场,中方问:到1997年,你们打算

混沌于浮云 2025-05-07 18:22:42

1990年,港英当局要花1270亿元建一个新机场,中方问: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答曰:50亿,港币。开玩笑,这怎么过日子?中方自有办法治它。 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的启德机场已经不堪重负。飞机起降时得贴着九龙的高楼飞,安全问题让人捏把汗,容量也早就跟不上香港的飞速发展。港英当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搞个大动作——在赤鱲角建一座全新的国际机场,名字还挺浪漫,叫“玫瑰园计划”。可这计划的成本却一点不浪漫,整整1270亿元! 那时候香港的财政储备也就几百亿,这1270亿元几乎要把家底掏空。港英当局拍胸脯说,这是为了香港的长远发展,可这钱花出去,1997年回归后谁来擦屁股?中方一听就觉得不对劲,这事得好好掰扯掰扯。 1997年香港回归在即,中方当然得关心特区政府的日子怎么过。港英当局在回归前这么大手大脚花钱,万一留个空壳子给特区政府,那不是摆明了坑人吗?中方直接找到港英当局,开门见山地问:你们打算留多少财政储备给1997年的特区政府? 结果港英当局回了句:50亿港币。50亿?在当时,香港一年的财政支出都得上百亿,50亿连填海造地的钱都不够,更别提维持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运转了。中方心里跟明镜似的,这50亿压根就是个笑话,港英当局这是想在走之前把香港的钱花光,留个烂摊子给特区政府收拾。 中方也不是好糊弄的,直接看穿了港英当局的小算盘。他们认为,这1270亿元的新机场计划,根本就是港英当局在回归前故意掏空香港财政的套路。中方决定硬刚一把,不能让港英当局这么肆意妄为。 第一招就是掐住港英当局的命脉——融资。新机场要建,1270亿元可不是小数目,港英当局得靠银行贷款。可银行也不是傻子,放贷得有担保。中方直接放话:我们不会为你们的贷款担保。没担保,银行自然不敢轻易掏钱,港英当局的融资计划一下子就卡壳了。 港英当局傻眼了,没钱还怎么玩?没办法,他们只能坐下来跟中方谈。1991年,英国首相约翰·梅杰亲自跑去北京,跟中国总理李鹏面对面交锋。谈判桌上,双方针锋相对,港英当局想方设法为自己辩解,可中方立场很硬:必须保证特区政府的财政安全,不然免谈。 经过好几个月的拉锯战,1991年9月3日,中英双方终于签下了《关于香港新机场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份备忘录里,港英当局不得不妥协,同意把新机场的预算大幅砍掉,还保证1997年留给特区政府至少250亿港元的财政储备。不仅如此,中方还争取到了机场管理局的席位,能盯着点新机场的建设,别让港英当局再搞什么猫腻。 可港英当局也不是省油的灯,建设过程中他们又开始耍花招,说什么材料涨价、工程难度大,预算得追加。中方一听就急了,直接警告:别玩火,严格按协议来!在中方的强硬态度下,港英当局只能老实点,把开支压下来。 中方还不止于此。他们趁机批准了机场附近的土地开发,把“上盖开发”的收益分给港英政府和未来的特区政府。这招真高明,不仅没让港英当局占便宜,还给特区政府攒下了775亿港元的财政储备,比预期多得多。 1998年7月6日,香港新国际机场正式启用。这座机场规模宏大,设施一流,彻底解决了启德机场的瓶颈问题,也为香港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回头看,这座机场的建成,不光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中方在回归前夕的一场胜利。 从50亿到775亿,这数字的变化背后,是中方的智慧和坚持。港英当局想留个烂摊子,结果却被中方治得服服帖帖。新机场不仅没拖垮特区政府,反而成了香港未来的支柱。

0 阅读:0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