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唐玄宗让喝醉了酒的李白为他写歌词,李白趁着酒劲儿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没想到不久后高力士用了一招,就让唐玄宗渐渐疏远了李白。
长安城,天宝二年夏夜。
华灯初上,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月。玄宗一时兴起,下令召李白入宫作诗。
李白已然醉得不轻,跌跌撞撞地被带进宫中。
此刻,大太监高力士正肃立一旁。作为玄宗亲信的宦官,他几乎可以俯视文武百官。
李白摇晃着走向御前,但醉意正浓,竟摔了一跤。高力士连忙上前搀扶。
意外发生了——李白忽然抓住高力士的手,伸出自己的脚,命令道:"替我脱靴。"
大殿内瞬间安静,玄宗虽宠爱李白才华,但此举实在荒唐,酒后的玄宗竟然笑了,并示意高力士照做。
高力士跪下,为李白脱下靴子。
手在微微发抖,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怒火。身为朝廷二品高官,他从未受过如此羞辱。
脸上却没有丝毫波动,悄悄记下了这笔账。
事后,李白依照玄宗旨意为杨贵妃作《清平调》三首。
其中一首写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表面上,这是将杨贵妃比作汉代美人赵飞燕,似乎是极高的赞美。
高力士的机会来了。
几天后,高力士独自求见杨贵妃。
他面露忧色,欲言又止。杨贵妃不解,追问缘由。高力士这才"不情愿地"道出隐情:赵飞燕虽美,却是历史上有名的祸水,因轻浮专宠导致汉成帝荒废朝政,最终国运衰微。
李白此诗,实则是讽刺贵妃扰乱朝纲。
杨贵妃听后勃然大怒。她素来自恃为"华夏第一美人",岂容一个醉诗人如此嘲讽?
高力士见火候已到,又添了一把火:李白平日狂傲不羁,且常与安禄山、杨国忠等人明争暗斗,恐为后患。
从那天起,杨贵妃开始有意无意地在玄宗面前诋毁李白。
玄宗起初并未在意,他欣赏李白的才华,甚至考虑让其担任翰林学士。
高力士没有放弃,找到了另一条进攻路线——李白的酒品,派人记录下李白每次醉酒的失态行为,如在公众场合讥讽朝臣、大谈玄宗政策失误等。
这些言论被添油加醋后送到玄宗耳中。
同时,朝中大臣也开始疏远李白。没人敢得罪高力士,更没人愿意为一个喜欢惹麻烦的诗人冒险。
李白虽有才华,但在权力的游戏中毫无招架之力。
天宝三年,李白的处境日益艰难。玄宗不再召见他作诗,杨贵妃见他如见仇敌。
朝臣避之唯恐不及,唯恐被高力士视为"李白同党"。
绝望中,李白曾多次上书请求见玄宗,均无回音。
他不知道,这些奏章都被高力士截下,从未呈送。反倒是他的一些狂言醉语,被高力士的眼线精心收集,不断送到玄宗和杨贵妃耳中。
最终,唐玄宗下达了旨意:赐金放还。
表面上是赏赐,实则是逐客令。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只能归隐山林。
高力士的复仇,完成了。
李白流落江湖后,创作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不朽名篇。
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朝廷生活的痛苦回忆,也是对高力士那些暗中操作的无声控诉。
高力士则继续在权力巅峰游刃有余,表面恭顺,实则运筹帷幄。
即便在安史之乱后,玄宗被迫退位,仍保持着超然地位。
直到晚年,因反对新任权宦李辅国,才被流放岭南。
有趣的是,历史的评价往往不如人意。
传统史书中,高力士多被塑造成奸佞小人,李白则是正义的化身。
1999年出土的高力士墓志铭,却提供了不同视角:他早年曾协助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稳定朝局;晚年反对专权的李辅国,不畏强权。
其墓志铭称他"忠贞不二",与传统形象相去甚远。
而李白呢?或许他确实才华横溢,但在宫廷政治中毫无章法。
他可能真的不懂,一次醉酒的失态,足以葬送一生的仕途。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充满讽刺——高力士费尽心机打败了李白,却不知自己最终输给了时间。
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记住的是李白的诗句,而高力士仅仅是那个被迫脱靴子的太监。
权力的游戏有赢家,但历史的评判另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