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陈佩斯说,我小时候过得太幸福了,五六十年代,父亲月工资250元,五七、五八年,五块钱就能办一桌有酒有肉的酒席,所以我们家根本饿不着肚子。 1954年,陈佩斯出生在北京东城区的一座四合院里。父亲陈强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员,每月工资250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的五倍。 陈强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六下午带全家去西单的“曲园酒楼”。陈佩斯记得,父亲点的菜总是四凉四热,其中必有一道五元钱的葱烧海参。 结账时,服务员把账单往桌上一放,陈强就从中山装内袋掏出皮夹子,里面永远只有一张五元钞票。“月底那几天,我们全家啃窝头就咸菜,但父亲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吃饭的排场不能丢。” 1969年,15岁的陈佩斯随父亲下放到内蒙古建设兵团。在沙漠里,他学会了用骆驼粪生火、用羊皮筏子渡河。“有次割麦子,我累得直不起腰,父亲说‘这比在舞台上演戏累多了吧?但演戏要像割麦子一样扎实’。” 1973年,陈佩斯报考八一电影制片厂。面试时,考官田华让他即兴表演“翻地”。他想起在内蒙古的经历,抓起扫帚当锄头,弓着腰“耕地”,还模仿老牛打喷嚏。田华当场拍板:“这孩子天生是吃这碗饭的!” 1979年,陈佩斯与父亲合作《瞧这一家子》。拍车间主任训儿子那场戏时,陈强突然把剧本一摔:“你这演的是二流子,不是工人!”他亲自示范,把皮带往桌上一抽,眼睛瞪得溜圆。陈佩斯照着演,一条就过。导演王好为说:“这父子俩,一个教得狠,一个学得快。” 1984年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吃面条》。排练时道具面条没到位,他灵机一动,用空碗空筷演了一场“无实物吃面”。“父亲在台下直点头,说‘你这是把话剧的写实和喜剧的夸张揉到一块儿了’。”这场戏成了春晚经典,至今被网友称为“教科书级表演”。 陈强有严重的“孙子情结”。1988年儿媳怀孕时,他天天念叨:“要是个丫头,我就去跳护城河!” 1989年春晚直播时,陈佩斯正在台上表演《胡椒面》,后台工作人员突然递来一张纸条:“生了,男孩!”他差点笑场,强忍着把戏演完。散场后直奔医院,看到儿子第一句话是:“你小子来得真是时候!” 陈大愚18岁时被父亲送去美国学生物。两年后他打电话回家:“爸,我想学戏剧。”陈佩斯勃然大怒:“你爷爷和我吃了多少苦才混出点名堂,你倒好,要走捷径!”但当他看到儿子自编自导的话剧《春宵保卫战》时,沉默许久说:“你小子比我当年强。” 2008年陈强中风后,陈佩斯推掉所有工作,每天陪父亲聊天。“他总问‘今天几号了’,我告诉他,过半小时又问。有次我实在烦了,说‘爸,您能不能换个问题’,他想了想说‘今天中午吃什么’。” 2012年6月26日,陈强弥留之际,陈佩斯握着他的手说:“爸,我把大愚培养出来了,您放心吧。”老人嘴角动了动,眼角滑落一滴泪。 陈强去世后,陈佩斯整理父亲遗物,发现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他从小到大的演出票根、获奖证书,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儿子,你是我这辈子最成功的作品。” 如今,陈佩斯带着儿子陈大愚在全国巡演话剧《惊梦》。每当演到童班主思念父亲的桥段,台下总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观众抹眼泪。有人问他:“您觉得父亲留给您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是对舞台的敬畏,和对观众的感恩。” 参考来源:父与子 笑与痛 | 对话 陈佩斯 陈大愚——2023-05-03 17:56·凤凰卫视
沈腾的妻子王琦,此刻恐怕把后槽牙都快咬碎了。她为了“沈马CP”,大半辈子都默
【7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