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于凤至正在喝茶,丈夫张学良拉着一名女子的手,风风火火闯进来,那女子就双膝跪地哀求道:“我爱他,请成全我们吧”。然而,于凤至还没开口,丈夫竟指着她大声责骂。
于凤至出生在1897年,她是富商于文斗的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父亲还是像培养两个儿子一样,在凤至五岁时就将她送入了当地私塾,让她读书认字。
虽然尽力培养女儿,不过于文斗还是像那个时候的很多长辈一样,早早地就给女儿订了一门亲事。
当年,于文斗曾经救过还在奋斗中的张作霖,张作霖伤好后特意前去感谢于文斗,交谈之后他们觉得非常合得来,于是两人就成了结拜兄弟。
后来张作霖就经常去于文斗开的粮栈,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他的女儿于凤至,因为小凤至在待人接物各方面都挺落落大方,就这样张作霖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张学良和于凤至定亲的想法,于文斗同意了。
几年后,当于凤至兴高采烈的要出嫁的时候,张学良却不同意了,他觉得于凤至就是乡下的一个丫头,配不上他。
其实,于凤至生得一点都不丑,溥仪的弟弟溥杰,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
但是张作霖对这门婚事的态度却十分强硬,任凭张学良如何反抗,他就只有一句话:“你的正室原配必须听我的,如果不满意,以后你可以在外面找。”
就这样,于凤至嫁进了张家。
于凤至比张学良岁数大,所以张学良在婚后称于凤至为大姐。
张作霖没有看走眼,婚后,于凤至作为儿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都很优秀。
作为妻子,于凤至温良恭顺,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丈夫生性多情,在外拈花惹草,她不哭不闹。
于凤至以为如果为丈夫生了孩子,他或许就会收心了。可是她想错了,即便有了四个孩子后,张学良依然是没有改变。
不过于凤至却不再管束张学良了,因为在生第四个孩子的时候,于凤至得了不治之症,母亲以为女儿会丧命,于是和女婿商量娶了于凤至的侄女。
张学良听说后,直接说“我反对!我太太她现在病得这么重,你们真的要我现在就娶她的侄女,那不是我这边结婚,那边催她死吗?那叫她心里多难过呀?”
后来,没多久于凤至竟然好了起来,她知道丈夫为了自己拒绝娶自己的侄女之后,非常感动,从那以后,她对张学良很是放纵,即便拈花惹草,她也不过问。
1922年,张学良认识了谷瑞玉,甚至让她作为随军夫人带至前线作战。
于凤至知道以后,只说了句“你在外面有多少个女人,我不管,但决不能带进大帅府。”
不过没有多久,张学良就和谷瑞玉分道扬镳了。
于凤至本以为谷瑞玉是最后一个,让她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丈夫又给自己带了“惊喜”。
一天,张学良拉着赵一荻闯进了于凤至的房间,赵一荻直接于凤至跪下,向她哀求,自己什么都不要,只希望能和张学良在一起。
这时,张学良也直截了当地说:“大姐,不管你同不同意,这个女人,我娶定了。”
于凤至默不作声,或许是她的沉默激怒了张学良,他对着于凤至大吼,甚至拔出手枪相要要挟。
看着楚楚可怜的赵一荻和恼羞成怒的丈夫,于凤至妥协了。但是她提出不会让赵一荻住在大帅父,会在大帅府旁边建一座小楼给赵一荻居住。
后来当于凤至得知赵一荻为了张学良如何离家出走,如何顶撞父亲的事情后,她心里对赵一荻又是十分同情和怜悯。以至于后来赵一荻生下儿子后, 她担心赵一荻养不好,于是向病中的赵四请求把小男孩带回大帅府中抚养。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押。当时于凤至正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为了解救丈夫,她找宋子文帮助周旋,但是她多方奔走依然没有结果。
在张学良被软禁的开始几年里,于凤至获准陪伴在他身边。期间,他们辗转了很多地方,后来于凤至因为患病,去了美国治疗。
到了美国以后,于凤至忍受着化疗的痛苦,努力和癌症斗争着,最后,她的头发大把脱落,左乳被摘除,终于挺了过来。
就在病情稍微得到控制之后,她便开始为张学良的自由奔走呼吁,一边还要为孩子们和张学良的生活做打算。
1964年,为了大局考虑,于凤至和张学良离婚。
爱一个人便是不让他为难,便是以他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
离婚后,于凤至对女儿说:“我同你父亲之间的情义已超过夫妻间的爱情。我们之间除了爱情,还有价值更高的友情、亲情。除了婚约,还有友情、亲情的存在。我们的心是什么力量也分不开的。”
后来,于凤至学会了炒股和做生意,有了钱之后,她买下了两座豪宅,内部都按照北京顺城王府的摆设布置,就是希望有一天张学良道美国,也有个像模像样的家。
张学良九十岁生日大寿时,于凤至为他买了新的手杖,可是最终两人也没有见面。
1990年,于凤至去世,她等了一辈子的丈夫最终也没能见到。
他们的女儿女婿遵照母亲“虽不同生,但要死后同穴”的遗嘱,亲自在她的墓穴旁留了一个空位,以留给他——于凤至心中永远的丈夫。
然而,她身边留待他长眠的空位,到最后的最后,依然是空着,就像这分别了半生的岁月,她始终一个人,他始终有另一人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