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蒋介石下了一道命令,任命关麟征当陆军总司令,命令到了何应钦手里,结果就“丢了”,谁都清楚,这哪是丢手令,这是明摆着不给关麟征上位。
这背后,陈诚的影子清晰得很,关麟征火冒三丈,拂袖而去,嘴里还撂下一句:“另请高明。”这一刻,两人多年的恩怨彻底撕破了脸。
关麟征和陈诚的梁子,不是一天结下的,追根溯源,还得从1928年的“11师事件”说起。
那时候陈诚想争当国民党第11师的师长,眼见曹万顺势弱,他拉上罗卓英,合力把曹架空了。
按理说关麟征也能趁机捞个好处,结果他不肯掺和,还讽刺了陈诚一句:“你还不如曹万顺。”陈诚听了脸都绿了,记了他一笔。
陈诚是那种记仇的人,嘴上不说,心里记得牢,过了十几年,两人再度交手是在1943年。
这时候关麟征已经爬到军政部高位,盯上了54军,他瞅准黄维贪污案做文章,想把黄拉下来,换上自己的心腹张耀明当军长。
陈诚这边不干了,他手下的人纷纷上书抵制,闹得满城风雨,这一仗没分出个输赢,但两人彻底撕破了面皮。
说到这儿,还得提一句两人的性格,关麟征是陕西人,耿直,火爆,说话不绕弯。
陈诚是浙江人,精细,做事讲究布局,派系分明,一个粗线条,一个讲心机,注定合不来,两人从军事到政治,斗了一辈子。
真正的爆点发生在1948年,那年国共战局吃紧,蒋介石急着稳住军心,他本想提拔关麟征接替陆军总司令的位置,这可不是小官,是实打实的兵马大权。
关麟征也知道这是自己政治生涯的一次翻身机会,可就在任命要落实时,蒋忽然变卦了。
表面上说是何应钦“把手令弄丢了”,可谁信?蒋这种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他一声不吭地让任命悬着,就是个态度。
这事传到军中,一片哗然,关麟征气得大骂:“这是耍我!”后来蒋又想让他接替汤恩伯当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结果又变卦,说他“不会讲上海话”,这借口连三岁小孩都不信。
陈诚在后头动的手脚,人尽皆知,关麟征终于明白,这不是任命问题,是政治斗争,这一连串的变故,让他明白自己早就成了弃子。
其实,蒋介石提拔关麟征,本就不是出自真心,他一方面要拉拢西北军系,安抚关的老部下,另一方面也得防着桂系那边搞小动作。
而关麟征呢,在这关键节点上,居然私下跟李宗仁的人接触,蒋一听就警觉了。
陈诚抓住这点,添油加醋一通说,蒋立马变脸,关麟征就这么被晾在一边,前脚还想着出山,后脚就变成局外人。
更早些,1946年,东北局势吃紧,蒋介石一度想让关麟征接管东北保安司令的位置,关刚上任没多久,陈诚那边一推杜聿明顶了上来。
表面上是调整部署,实际上是清场。关麟征很清楚,这就是陈诚的套路,架空、冷落、边缘化。
到了1949年,国民党全线溃败,退守台湾,这时候蒋介石本想把一些老将调过去续命,关麟征也是人选之一。
结果陈诚当时已经是台湾省主席,放出话来:“他敢来吗?”关麟征听了冷笑,心里一惊。
他知道,一旦去了台湾,没准哪天人就没了踪影,他婉拒了这个安排,最后去了香港,一住就是三十年。
在香港,关麟征过得不算差,但也不显眼,他躲开了政治,不再过问军国大事,平日里就在家种花喝茶,偶尔有人提起陈诚,他一声不吭,眼神里透着冷意。
几十年后,有老兵回忆,说在香港见过关将军,穿着布衣,走在街头,没人认得。
他晚年常念叨:“早知道当年不进南京,哪有这么多事。”他对故乡陕西念念不忘,可也知道自己这辈子回不去了。
1980年,关麟征病重,在香港病床上最后的愿望就是能看看西安的老照片,他拒绝了台湾方面的慰问,说了一句:“别来烦我。”临终前,他叮嘱儿子:“别再回去搅浑水。”他最终安葬在香港,一块小墓碑,寂静无声。
有人说关麟征是抗战名将,也有人说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对于他自己来说,这一生,也许最懊悔的就是当年得罪了陈诚。
他是打仗的料,却不是做官的心,国民党那套人事斗争,他看不惯,也玩不过,江山易主,他的命运早就写在纸上了。
参考资料: 王树增,《抗战中的国民党将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