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完备的都城之一,其防御体系围绕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覆盖总面积逾230平方公里 。
作为明初京师、中后期留都,南京城以宫城(紫禁城)为核心,周长3.5公里,布局严格遵循《周礼 》“五门三殿”古制,中轴线对称,前朝后寝,设有午门、东华门等四门,并引护城河环绕 。
皇城环绕则宫城,周长10.23公里,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规划,南设官署区,北依钟山支脉,形成“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城门包括洪武门、承天门等七座 。
京城为第三重城垣,周长35.267公里,依山傍水而建,墙体高14-26米,设13座城门(如聚宝门、三山门)及东、西水关,防御体系完备 。
外郭城最外围,周长超60公里,利用天然山体与河流构筑,形成囊括军事要塞与居民区的广阔区域 。
明代中叶南京人口达120万,是当时全球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经济繁荣程度远超同期欧洲都市 。
明代南京城的设计融合礼制、堪舆与自然地理,在中国历史上首创“非对称”都城形制,成为北京故宫的蓝本,并深刻影响东亚诸国都城建设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