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临终前喊来了秘书,迫切的拉着对方的手,说出了自己的遗嘱。  

青史如烟啊 2025-05-14 15:24:21

1975年,周总理临终前喊来了秘书,迫切的拉着对方的手,说出了自己的遗嘱。   1975年12月,周总理的身体急转直下,邓颖超在医院和家中来回奔波。   医生在两个月前就推断,周总理可能捱不过春节,要家属早做准备。   周总理在病床上仍旧要坚持看报纸,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发展问题。但身体羸弱,邓颖超便开始每日为周总理读报。   1976年1月1日,又是一年的元旦之际,人民日报上刊发了毛主席的两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这两首词是毛主席于1965年写下的,词中尽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周总理对这两首词爱不释手,让工作人员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每每读到“不须放屁!试看天翻地覆!”之时,周总理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是病房里难得出现的笑声,工作人员也忍不住和周总理打趣。   1976年1月5日,周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总理的体重已经降到了30公斤左右,找血管都要花费好长时间。   在医院的两年多时间,周总理经历了不少次手术,但他每次都是硬扛着,从来没喊过一次疼。   有一次术后实在是难受的厉害,周总理便叫来了身边的秘书,问他能不能哼哼几声,秘书的眼中噙了泪,连忙答道,疼了就哼出来声。   但为了尽量不麻烦医生,周总理还是挺了过来,一点声音都没出。   1月7日,周总理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医生和工作人员守在了病房内,以防发生什么不测。   夜晚,周总理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抬眼就看到了工作人员和医生,便说他的情况好多了,用不了这么多人,还嘱咐医生去照顾别的病人。   这是周总理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之后就又陷入了昏迷。   1月8日上午9点57分,检测周总理生命特征的仪器响起了警报,代表着心脏跳动的波浪线成为了一条直线,在场的人员霎时泪流满面,敬爱的周总理逝世。   医院的消息立刻传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邓颖超则和中央的几位工作人员传达了周总理的遗愿。   第一,不许邓,周两家的亲属来北京吊唁,留在岗位上尽心工作,才是对周总理最好的慰藉。   第二,不召开公开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进行火化。   第三,骨灰撒入河中。   邓颖超刚说完,李先念就表示反对意见,周总理为国家鞠躬尽瘁了一生,他要是没有任何仪式的火化,全国人民就不会答应。   最终商议后决定,举行两天的遗体告别仪式。   工作人员负责为周总理整理仪容仪表,理发师朱殿华含着泪为总理理发剃须,邓颖超则拿来了一件旧的中山装。   周总理生前就叮嘱过,死后不用置办任何物件,反正都是要一把火烧了的,再穿上新的也是浪费。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之后,载着周总理的灵车向着八宝山方向驶去,不少百姓自发在沿途的路上吊唁,这也是小学课本上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幕。   在八宝山进行火化之后,邓颖超将周总理的骨灰分为了四份,分别洒在北京城的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山东黄河的入口处。   1992年,邓颖超去世,她的骨灰被装在了周总理曾用过的骨灰盒里。遵照邓颖超的遗愿,她的骨灰洒向了天津海河,这里是她和周总理共同开始革命,并走向爱情的地方。   在周总理生前,就曾和侄子周尔均讨论过骨灰的去处问题。周总理曾说过骨灰留下来能有什么用?不如撒在地里当肥料,在河里还能为鱼儿提供饵料。   哪怕是离开人世,周总理想的仍然是为祖国的一草一木做最后的贡献。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26

用户11xxx26

1
2025-05-14 16:50

一心为公[大哭]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