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贵了,太贵了!如此高的价格是我大清无法承受的,还是算了吧。”在一百多年前的晚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5-14 16:52:00

“太贵了,太贵了!如此高的价格是我大清无法承受的,还是算了吧。”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当时主管大清外交事务的重臣李鸿章为了寻找振兴大清的良药,不远万里远赴英国考察,希望从先进的西方列强那里购买新式武器,以达到拯救国家危亡的目的。

在来到英国之后,恰好当地正在举办国际武器军事博览会。在此类军事博览会上,通常都会有一些新式武器亮相,是各国推销自己武器的好机会, 而这一次,由德国人马克沁制造的最新式的机枪参加了此次博览会。

大清国在鸦片战争前,长期保持着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纷纷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经济水平直线上升。而反观清朝政府,还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拒绝工业化的浪潮。

这样的结果就是原本自视甚高的大清逐渐被西方列强赶超,甚至是被远远的甩在了身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列强们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意的揉捏。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败终于让一些能人义士们意识到,如果再不像西方列强们学习,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军事装备,那么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迟早会被这些外国人推翻,到时候恐怕整个华夏民族都会被西方奴役。

作为晚期的重臣,李鸿章算得上是这些觉醒人士中较为开明的一位。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让这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臣见识到了如何不用大刀、弓箭就能够让清军士兵惨死、让昔日勇猛的八旗兵闻风丧胆。

李鸿章已经意识到,存在了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杀伤力惊人的热武器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后,当务之急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兴办新式企业,开始自救,这就是后来额度“洋务运动”。

但是尴尬的是,虽然“洋务运动”得到了清廷的支持,也有李鸿章、张之洞等等清政府大臣们的鼎力支持,可是清政府当时的国库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起义已经所剩无几,这使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所制造出来的武器不论是在质量还是性能上都与西方列强差距明显。

在这种局面下,李鸿章就组建了一支考察团,不远万里来到英国访问,希望能够购买对方先进的武器,以此来提升清军现有的大刀、长矛等落后的武器,以达到振兴军队、保家卫国的目的。

当得知有包括清政府在内的多国派出考察团来到军事博览会参观时,德国人马克沁非常兴奋,因为他刚刚研制出来了一款杀伤力极大、破坏力极强的新式机枪。

在当时的西方各国,军队中普遍装备的都是非自动枪,使用时需要装一颗发射一颗。那个年代,战场上能够决定结果的的往往取决于填装子弹的速度,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填装上第二发子弹,就被敌人击杀。

而马克沁制造的这挺重机枪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武器,它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以火药燃气为动力的自动武器,一分钟可以发射600发子弹,简直就是士兵的噩梦、战场上的恶魔。

李鸿章第一次见到如此先进的武器,立刻就被其强大的性能和杀伤力震惊了。如此划时代的发明,对于那些来自西方列强的代表团来说,也是极为震撼的。

“如果清军能够装备如此具有杀伤力的武器,那么西方列强就不会肆无忌惮的侵略我们。”这是李鸿章看过马克沁重机枪的现场演示后,心里最深刻的感受。但是同时,这位颇有见识 的清廷重臣也明白,如此威力的武器肯定在售价上不菲,或许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承担的。

但是李鸿章对于马克沁重机枪真的是爱不释手,他幻想着对方能给出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让受尽洋人欺负的大清国也能装备上如此强大的武器,这样就不会再用看洋人的脸色行事。

可是当马克沁报出价格时,把李鸿章惊的连连摇头,表示以清廷现在的财力,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价格。即便李鸿章对于马克沁机枪极尽喜爱和心动,但还是只能眼馋而已。

虽然后来李鸿章还是忍不住购买了一台并带回国,希望可以进行仿制,但事实证明没有真材实料,光靠模仿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其实清政府错失的何止是马克沁重机枪这一种新式武器,还有先进的制度、工业化进程等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机遇。事实证明,只要腐朽的封建制度一直存在,那么中国就不可能有赶超西方列强的机会。

李鸿章虽然能够看到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但是他却无法跳出那个历史时代带来的局限性,这是李鸿章的悲哀,也是清政府的悲哀。

没有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再加上落后的思想和腐朽的政府,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沦为了列强侵略的对象,这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不变的真理。

只有不断的提升国力、增强军事实力,才能在国际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历史告诉我们,要想不收欺负,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

0 阅读:72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