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政府人员却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赵保群是北京军区某部的警卫班长。
1973年,上级让赵保群去301医院,“看管”一个叫“张续”的病人,去之前,上级交代了3条原则。
第一,不聊政治话题。
第二,不能让“张续”和外界接触。
第三,不管是谁见了“张续”,赵保群都要在现场盯着,并且要把他们的谈话内容汇报上去。
在听了这3条原则后,赵保群意识到,“张续”不是普通的病人,他或许是一个“坏人”或“犯人”。
不然的话,上级不会这样对待“张续”。
但在日渐相处中,赵保群认为,这个张续,其实不是什么坏人,他更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而且他的本性不坏。那时,赵保群经常发现,张续把给他的粮食吃得一干二净,从不浪费,在对待像他这种警卫人员或医护人员时,张续的态度也很好。
从这些细节上看,赵保群就感觉张续不是坏人。
不久,赵保群的腿受了伤,张续见状,就找来了护士,说自己的腿不舒服,让护士给他拿药。
护士拿来药后,张续就送给了赵保群。
这让赵保群十分感动。
而这个张续,其实就是张爱萍的化名。
在特殊时期,张爱萍遭到了迫害,还被打伤了,这才住进了医院。
赵保群虽然不知道张爱萍的真实身份,但他根据张爱萍的行为,认定张爱萍是一个好人。
农民出身的赵保群也是善良之人,他见张爱萍这样一个好人,却遭到了不公平对待,就有些心疼。
所以在这之后,赵保群在看管张爱萍时,就变得格外上心,上级让他看管,可赵保群却把这种看管变成了照顾。张爱萍生了病,受了伤,无法进食,也没办法自己大小便,赵保群就一口一口喂他吃,还拿了便盆,帮助张爱萍解决生理问题。
除了照顾张爱萍,赵保群还救过他的性命。
当时,生了病的张爱萍,经常吃中药,一次,他吃的中药似乎被人动了手脚,张爱萍吃了以后,就变得不省人事,生命垂危。关键时刻,是赵保群跑去叫来医生,让医生马上抢救张爱萍。
医生在抢救张爱萍时,赵保群还堵在门口,不让任何人影响医生抢救张爱萍。在医生的抢救下,在赵保群的保护下,张爱萍这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由于当时张爱萍的处境比较敏感,救了张爱萍的赵保群,非但没有被奖励,还被迫退伍。
但赵保群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也会选择救“张续”。
退伍后,赵保群回到了江苏老家,在海安一个砖厂当工人,对于过去的事情,赵保群闭口不提。
这样,就没有人知道赵保群入伍后的经历。
后来,张爱萍被平反,还当上了国防部长,这时候的张爱萍,始终无法忘记赵保群这个救命恩人,所以他就四处托人寻找赵保群的下落。
然而,那个年代,信息和交通还不发达,而赵保群是被迫退伍,退伍后,他又没有对别人提起照顾过张爱萍的经历,更没有主动去找政府,这样,张爱萍想找赵保群,就存在不小的难度。
赵保群在砖厂工作时,表现很好,连续多年被评为劳动模范,还上了报纸,记者还给他拍了照。
一天,张爱萍在看报纸时,就偶然看到了一则关于劳动模范赵保群的简短介绍。
张爱萍很激动,赶紧让人核实,经核实,报纸上的赵保群,就是14年前救过他的赵保群。
为了报答赵保群的救命之恩,1987年11月,张爱萍就邀请赵保群来北京,想请他吃饭。
这天中午,赵保群正在午睡,政府人员激动地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赵保群这才知道,张爱萍这些年一直在找他。
不久,赵保群就去了北京。赵保群到北京当天,张爱萍和夫人亲自买菜,亲自做饭招待赵保群,不仅如此,张爱萍还把女儿、女婿都叫了过来,和他们讲了赵保群有恩于他的事情。
在张爱萍家里,赵保群受到了热情款待。
随后,张爱萍还让人带着赵保群在北京游玩,赵保群在北京玩了一个星期后,这才回了家。
后来,张爱萍和张家的子女始终牢记赵保群的救命之恩,一直对他照顾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