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刚从新疆冒死回到延安,前脚还没站稳,中央就决定把他从一个军政委,直接降为营

玲珑说历史 2025-05-15 10:25:33

李先念刚从新疆冒死回到延安,前脚还没站稳,中央就决定把他从一个军政委,直接降为营长,这不是开玩笑,一个军政委调去当营长,就像省长被调去当乡长。

一时间,整个延安都炸了锅,有人背后议论:“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怕是要被彻底‘打入冷宫’了。”可事情没过几天,毛主席亲自出面,把局势来了个大反转。

李先念1937年从西路军残部中突围出来,走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路子,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惨败,十几万人马,最后只剩下四五百人。

他带着这些人翻雪山、穿戈壁,绕道星星峡,靠着几条老骆驼和一腔硬气,活着进了新疆。

当时陈云、滕代远在新疆搞交通站,一听李先念到了,赶紧接人,送去延安之前,李先念把队伍安顿好,自己背个包就上路了。

到了延安,他不是立马复职,而是先去马列学院学习,表面上是学习,其实很多人都心里有数,这是组织上给“出问题”的干部“冷处理”的方式。

李先念心里明白,但他一句怨言也没有,上课听讲、扫地打水,他干得比谁都认真,没事还去练字,别人看他这“淡定”,都说这人吃得了大亏。

可这份“淡定”,很快就迎来一次真正的考验。

1938年,组织上通知他,要调去129师当营长,他一听,脑袋“嗡”的一下,这不是一般的调动,他是红三十军政委,整编后照理说怎么也该是个旅、团的干部。

可这一下子给他压到营长的位置,整整降了六级,营长是什么?就是带个几百号人的最基层军官,对一个参加革命十多年的老红军来说,这调动,简直像是羞辱。

但李先念没说一个“不”字。他就这么安安静静地收拾东西,准备动身去报到,他的老部下看不下去了,找他掏心窝子:“老李,你不能去啊,这太欺负人了。”他回一句:“组织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干。”

这事很快传到了毛泽东耳朵里,毛主席当时正和几位老干部在窑洞里吃饭,听说李先念要去当营长,筷子一放,开口就问:“谁定的?”没人敢吭声。

第二天,毛主席就把李先念叫去窑洞,人一到,毛泽东直接问:“听说你要到一二九师当营长,有这个事吗?”李先念点头:“是的,主席。”毛泽东看着他说:“这太不公平。”

毛主席的性格就是这样,他虽然对派系斗争警惕,但对人从不轻视,当年红四方面军因为张国焘另立中央这事,确实被中央清算了一波,许多老同志都被调去偏远地区或被降职处理。

可毛泽东知道,李先念是个干实事的人,不是搞分裂那一拨,他当即拍板,说:“你不用去129师了,我安排你去新四军第四支队,当参谋长。”

李先念一听,又惊又喜,这第四支队是由高敬亭带的,战斗力强,在皖西活动,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但高敬亭的脾气出了名的火爆,甚至传言“爱杀人”,不少人都不愿跟他共事。

毛主席点到这一层,笑着说:“高敬亭这个人,你熟不熟?”李先念笑着答:“我们是老战友,熟得很。”

毛泽东说:“那好,你过去辅佐他,有事就来信。”就这么一句话,李先念命运彻底改写,他没去129师当营长,而是直接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从边缘位置回到抗战主力序列。

去新四军的路上,李先念经过武汉、九江,最后到了皖西,他到的第一天,高敬亭就亲自出来迎接,两人一见面就像亲兄弟。

从此之后,这支队伍打得那叫一个狠,皖西、鄂豫皖交界,几乎成了李先念的根据地,他在那儿成立五师,站稳脚跟后,又逐步向中原挺进,成了新四军中坚。

但这事到这里还没完,李先念的最终去向,其实是毛主席与朱理治、项英几位反复研究的结果。

原来李先念到了鄂豫边区后,本来准备调到更南边去,去发展敌后,但朱理治力主把他留下。

他认为李先念熟地熟人,还能打硬仗,是经营鄂豫根据地的关键,毛主席点头,顺水推舟,说:“你就留在中原,把这块地打下来。”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意义重大。1940年代初,李先念整合敌后部队,构建完整的情报、交通和兵力体系,硬是把国民党的封锁圈撕开了好几道口子。

到1946年,他指挥中原突围,带领几万人从国军的重围中突出,成了解放战争的关键一步。

而当时那些劝他别去当营长的人,后来都说:“李先念这人,能沉得住气,是条真汉子。”他从来不争名、不抢权,却凭一股老实劲儿,硬是一步步从营长的边缘,走回了主心骨的位置。

建国以后,李先念长期在国务院系统工作,做过副总理、国家主席。

1955年授衔时,军委提出给他授将军衔,但他一句话:“我已转地方,就别再评军衔了。”就这么一句话,军衔没要。但所有知道他打仗的人,还是都尊称他一句:“无衔大将。”

整个事件,最重要的,不是李先念吃了多大亏,而是他在被降级的时候,没怨一句,没退一步。

他该干啥干啥,不该说的半句不说,他能扛事,能下得来,也能打得出去,毛泽东看中的,就是这股子劲。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