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29年为新中国制造了12种火箭,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同样是中华民族

猫猫背九九 2025-05-15 16:50:52

隐姓埋名29年为新中国制造了12种火箭,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同样是中华民族之脊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0年,王希季获得奖学金赴美留学,专攻动力与燃料,两年时间拿下两个硕士学位,美国的优渥条件并未让他动心,当他在报纸上看到解放军睡在上海街头的照片时,他毅然卷起铺盖回国,连毕业典礼都未参加,只为报效祖国。 回国后,王希季先在多所大学教授热力发电,致力于“工业救国”的梦想,可1958年一纸调令改变了他的轨迹,国家要求他转行研制火箭,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全新的领域,国内更是“一穷二白”,连像样的计算器都没有,面对专业跨度和艰苦条件,他没有退缩,而是从零开始,废寝忘食地钻研火箭技术。 1960年,王希季主持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发射成功,这枚火箭虽小,却为中国航天事业探明了道路。 1963年,他肩负更重使命,负责“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这枚火箭将承载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任务艰巨,那时科研条件极为简陋,团队靠算盘计算轨道参数,十几个算盘齐响,稍有差错就得重来。 发射控制室由厕所改建,蹲坑填平当操作台,闹钟零件改装成定时器,手电筒灯泡缠上硝化棉做点火器。 一次加压试验中,找不到气泵,队员们轮流用自行车打气筒,累到手臂抬不起,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征一号”托举“东方红一号”冲天而起,《东方红》的旋律从太空传来,中国航天迈出历史性一步。 王希季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主导了18种探空火箭中的12种,为高层大气探测奠定了基础,更令人钦佩的是,他领导团队攻克了返回式卫星技术。 苏联专家撤走时曾断言,中国20年内无法掌握回收技术,但王希季带领团队在甘肃酒泉的戈壁滩上,啃着沙拌饭,用铁丝绑棉花团测气流,硬是让返回舱安全落地。 1975年,卫星返回舱落回地面,胶卷完好无损,团队成员抱着相机喜极而泣,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如此辉煌的功绩却鲜为人知,从1970年起,因保密需要,王希季和同事们隐姓埋名近30年,家人只知他们在“保密单位”工作,公众对他们的贡献一无所知。 直到1999年,人民大会堂的“两弹一星”表彰大会上,王希季获颁功勋科学家奖章,他的名字和事迹才逐渐走进公众视野,那一刻,胸前挂满勋章的他,依然保持朴素本色,回家后照旧买菜做饭,宛如普通老人。 王希季的远见不仅体现在早期航天技术突破上,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以载人飞船为起点、建设空间站的战略构想,这一建议促成了“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的雏形,为中国跻身航天强国奠定了基础。 即便到了101岁高龄,他仍心系航天,关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航天”项目,以“太空铺路石”自勉,展现了科学家的赤诚与担当。 当我们为每一次航天突破欢呼时,不应忘记这些幕后英雄,如何让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强国?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地讲述他们的故事,让那份为国奋斗的热血在新时代延续,毕竟正如王希季用算盘算出的轨道分毫不差,今天的我们,也需要用信念和努力,在星辰大海中书写新的传奇。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王希季101岁了!生日快乐》

0 阅读:7
猫猫背九九

猫猫背九九

猫猫背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