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做出了一个让世人感叹的决定——他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家族的醇亲王府。 别看载沣命里带着富贵却也背着枷锁,他本是醇亲王家里第七个儿子,还是个庶出,按老理儿压根没资格继承王位。 谁承想前头几个哥哥走得早,亲二哥还当了光绪皇帝,七岁那年他愣是捡漏当上了铁帽子王。 慈禧老太太为何相中他?除了血缘近,还因为他打小就听话,让他往东绝不往西。 1901年那档子德国公使被杀的事,搁哪个王爷身上都是烫手山芋。 慈禧眼珠子一转就派载沣去赔礼道歉,明摆着是拿他当枪使。 十八岁的小伙子漂洋过海,德国皇帝非要他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他也有骨气,直言:"咱大清王爷跪天跪地跪祖宗,凭啥跪你?"硬生生跟德国人杠了二十天,最后逼得对方让步。 这事传回京城,老佛爷乐得直拍大腿,转头就把亲信荣禄的闺女指给他当媳妇。 而他最风光的时刻,恐怕还是1908年,光绪皇帝前脚咽气,慈禧后脚就立了他三岁的儿子溥仪当皇帝。 满朝文武心里跟明镜似的,老太太这是临死还要攥着权柄,果不其然,她咽气前特意交代:"军国大事得听隆裕太后的。" 而这隆裕太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的亲侄女,他这个摄政王当得,活像戴着镣铐跳舞。 刚掌权那阵子,他是真想干出点名堂,头等大事就是收拾袁世凯,这老小子当年出卖光绪皇帝的事他可记着仇呢。 奈何袁世凯手里攥着北洋新军,他这边刚想动手,段祺瑞就带着大炮在城外"演习"。 最后还是张之洞劝他:"国丧期间杀人晦气",这才改把对方打发回老家养"脚病",要不说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呢,这事后来让他肠子都悔青了。 在德国那阵子,他没少跟洋人取经,德国亲王告诉他:"枪杆子得攥自己人手里。"这话他听进去了,回来就组建禁卫军,让亲弟弟载涛管海军,载洵管陆军。 哪知道这帮八旗子弟早被鸦片烟泡软了骨头,新军练了三年,碰上武昌起义照样抓瞎。 最要命的是他搞的那个"皇族内阁",九个大臣里七个姓爱新觉罗,把汉人大臣气得直跳脚。 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枪声一响,他就知道大事不好,北洋军不听使唤,革命党越闹越凶,隆裕太后又整天扯后腿。 等到十月底,他干脆撂挑子不干了,罪己诏写得那叫一个诚恳,也是真的识时务,后来孙中山都夸他:"能急流勇退,保全皇室,算得上明白人。" 他回到醇亲王府后,倒过起富贵闲人的日子,王府更是气派,从康熙年间明珠的宅子改成亲王府,前后七进院子带花园。 可好景不长,清朝一倒台,没了铁杆庄稼的王爷们个个坐吃山空,到1949年那会儿,王府屋顶漏雨、墙皮脱落,连修房子的钱都凑不齐。 那年头北京城刚解放,他眼瞅着时局变化,先是把家里请安的规矩废了,仆人改叫"同志",天天跟着吃窝头咸菜。 但架不住家里八张嘴要吃饭,七个孩子还没成家,听说政府要找地方办学校,他一咬牙把王府卖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作价九十万斤小米。 儿子溥任急得直跺脚:"爹,祖产哪能说卖就卖?"他摆摆手:"这宅子搁从前是福气,现如今是累赘。" 其实,这买卖做得也值当,九十万斤小米分两半,四十五万斤买下魏家胡同的小院,剩下四十五万斤给八个孩子分了本钱。 后来这宅子先当校舍培养工业人才,改革开放后又成了宋庆龄故居,比当私宅那会儿还风光。 再反观他自己搬到小院后,整天读书看报,1951年得场风寒就去了,走的时候除了溥仪溥杰在苏联蹲着,其他孩子都守在跟前。 回头看他这辈子,二十八岁前烈火烹油,二十八岁后急转直下,要说他没本事吧,德国人跟前那股硬气劲儿不是装的,要说他有能耐吧,三年摄政愣是没扶起将倾的大厦。 倒是晚年卖王府这手,透着老北京人的务实劲儿,好汉不提当年勇,该撒手时就撒手,醇亲王府那些雕梁画栋,终究抵不过九十斤小米实在。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讲堂》 《醇亲王载沣日记》 《北京地方志》
1950年,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做出了一个让世人感叹的决定——他以90万斤小米
粉樱萌娃
2025-05-16 11:28: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