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7年,73岁的武则天以喝茶为由,常去王方庆家一坐就是好几个时辰,王方庆佯装不懂。无奈,武则天下旨收集名家的墨宝真迹,王方庆吓得一病不起,夫人劝他:“你去吧,要不咱家就大祸临头了!”
武则天晚年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而在朝中做官的王方庆出生于琅琊王氏,正是王羲之的后代,在他手中,有着不少祖上传下来的王羲之真迹。作为一代女帝,武则天最看中的就是面子了。她想借王方庆手里的真迹临摹,但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武则天找了几个心腹大臣,对王方庆放出风声来。
王方庆得知武则天将前来跟他借真迹临摹,他突然心里咯噔了一下,逐渐慌了神,手忙脚乱的把家里的真迹给藏起来。
王方庆的反应如此之大,莫不是这真迹是假的,怕帝王怪罪?其实不然。
武则天本想着派人点他一下,王方庆会主动地把真迹送过去,不料过了好几天后,依旧没有任何动静。
这下,武则天彻底坐不住了。
这天,王方庆在家里的凉亭看书品茶时,下人突然前来上报:“老爷,陛……陛下……陛下来了!”
王方庆听到“陛下”二字,脸色大变,内心忐忑不安,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到门口迎接武则天的到来。
武则天见王方庆慌乱的样子,笑着说道:“王爱卿,朕听闻你家的茶不错,特意过来尝尝鲜,爱卿莫慌”,王方庆听闻此话,赶紧跪谢道:“陛下大驾光临,令寒舍蓬荜生辉,臣三生有幸!”
虽然武则天并无怪罪之意,但王方庆心里清楚,武则天无事不登三宝殿,她此次前来,肯定是跟自己借真迹的。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喝茶聊天的过程中,关于借真迹一事,武则天只字未提。
就这样连续好几天,武则天都来自己府上喝茶。王方庆每天都提心吊胆,最终这股巨大的气场还是把他给压倒了。
在他卧床的几天里,武则天再次下旨明说自己要收集名家的墨宝真迹。
王方庆知道这下真的无路可走,不能再“装聋作哑”,企图蒙混过关了。
妻子带着哭腔对他说:“一开始我还以为陛下是想独宠你,每次她一到,我心里就像醋坛子打翻了一样难受,可没想到,她竟看上咱家的真迹了。”妻子抹着眼泪劝道:“夫君,我们还是把真迹送到宫里吧,陛下杀伐果断,一直拖下去,咱们真的会没命的。”
无奈之下,王方庆只好带着真迹进宫面见武则天。
武则天见到王方庆的到来显得非常诧异,但见到他手中的真迹,武则天还是欣喜不已。
就这样,王方庆把家里的真迹拿给了武则天临摹。
可几天后,让王方庆意想不到的是,武则天突然再次召他进宫,王方庆以为是武则天贪心不足,还要向自己索要真迹。君命难违,王方庆在家里吐槽一番后,便提心吊胆地进宫去了。
原来是武则天将这些真迹全部还给他,他还偷偷检查了一下,他确定就是家中那些,现在全部如数的回到自己手里了,这让王方庆有些激动不已。
不就是借一下帝王真迹临摹一下,为何会如此担心害怕呢?
其实在早几年前,李世民就曾向王方庆借过真迹。
这时王方庆也是有些犹豫不想借的,可李世民却也再三强调是临摹学习,用完后再归还回来,这可是帝王啊,哪能不借,哪敢不借呢?
所以王方庆还是把真迹借给了李世民临摹学习。
不料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没有一丝李世民要归还真迹的消息,王方庆也不敢上门催促,就这样一天过了一天,仍毫无消息。
终于王方庆坐不住了,这时李世民派人送真迹回来了。
王方庆也细心的点了一下。但却发现,这些真迹都是假的,很明显这就是别人照着王羲之的字迹临摹出来的。
这时他却敢言不敢怒,怎敢顶撞帝王,怎敢质问帝王呐!
这把他气了好几天,当时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咽了这口气。
每一个帝王都是书法爱好者,李世民在去世前,就曾要求将王羲之的真迹一同陪葬。
因此,王方庆后来不敢借给武则天还是因为李世民这个前车之鉴,让他显得格外谨慎,好在武则天没有过占为己有的想法,而是如实归还。
从王方庆手里借到真迹后,武则天找来全国最好的书法家,精心地用“双钩填廓法”临摹了一套复制品后,将真迹归还王方庆。
没想到王方庆的后人在后世的战乱中把真迹遗失,而武则天临摹的《万岁通天帖》却幸运的流传了下来。现在,这幅作品就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据说这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
武则天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使大唐繁荣昌盛,同时她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功绩,值得后世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