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彼时,一代名将左宗棠躺在病榻上,尽管气息微弱,可他的手中还是紧握着一份刚刚写好的奏折。在他颤抖着把奏折交给身边的亲信时,还不忘交代手下:“务必……呈送太后……”几个时辰后,这位曾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能醒来。 消息传到紫禁城的时候,慈禧太后正在用膳。听到太监战战兢兢地禀报左宗棠去世的消息后,慈禧手中的筷子不由地顿了一下,沉默片刻之后,她才缓缓说道:“他的折子呢?”而当慈禧看过那份临终奏折之后,脸色瞬间就变了,接着,她长叹一声,随即下旨:准奏。 那么,这份奏折里到底写了什么?竟然能让一向刚愎自用的慈禧如此动容? 左宗棠一生刚烈,年轻时便以“今亮”(当今诸葛亮)自诩,中年平定太平天国,晚年更是抬着棺材西征,硬是从沙俄和阿古柏手中夺回了新疆。他从不畏权贵,不仅敢在朝堂上怒斥李鸿章“卖国”,甚至对慈禧也常有顶撞。可慈禧偏偏拿他没办法,因为满朝文武真正能办事的,没几个比得上他。 可就是这样一位铁血硬汉,临终前最忧心的却不是自己的身后名,而是大清的江山。他在奏折中痛陈时弊,核心只有两点:第一,必须加强海防;第二,台湾必须建省。
就在左宗棠去世前几个月,中法战争刚刚结束。表面上清廷“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但实际上,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全军覆没,南洋舰队几乎被打残。左宗棠当时奉命督办福建军务,亲眼目睹了法国军舰如何肆意炮击中国港口,而清军却毫无还手之力。 更让他愤怒的是,台湾差点丢了。法国人一度攻占基隆,要不是刘铭传拼命死守,台湾恐怕早已沦陷。因此,左宗棠在奏折中写道:“台湾孤悬海外,关系东南七省安危,若不早图,必为外人所夺!”他强烈建议将台湾从福建划出,单独设省,并且要派重兵驻守。 慈禧并非不知道海防的重要性,可朝廷没钱啊。北洋水师的经费已被挪用去修颐和园,东南各省的税收也捉襟见肘。再加上,朝中李鸿章一派对左宗棠的建议很是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海防无用”,不如继续“以夷制夷”。 但左宗棠的奏折不同,这不是普通的建议,而是一位将死之人的泣血之谏。他在奏折的最后写道:“臣衰病垂危,伏枕哀鸣,惟愿我皇太后、皇上念及东南半壁江山,勿使臣死不瞑目……” 慈禧或许不懂军事,但她明白,左宗棠这样的人,到死都不会说假话。 于是,清廷正式下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同时,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开始整顿海防。左宗棠的遗愿,终于被采纳了。 可惜的是,这一切来得太晚了。十年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倘若左宗棠地下有知,恐怕会被气得拍棺而起。 只能说,左宗棠临终前的呐喊,最终只换来了短暂的回应。清廷的腐朽早已深入骨髓,再多的忠言也难挽狂澜。好在,历史记住了他:一个到死都在为国家挣扎的老臣。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不禁要问:如果当年清廷真能听进左宗棠的话,全力加强海防,死保台湾,后来的悲剧是否能够避免呢?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唯一能确定的是,一个民族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侥幸,而是靠那些在危机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死谏到底的人。而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
但闻人语
左公千古
Davidcheng
不识时务,鸟择良木而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