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临刑前,他小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一听,这买卖划算,手起刀落,刽子手喜滋滋地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脸色大变。
金圣叹,明末清初一位令人难忘的文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想让他通过科举当官改变门庭之气。
可金圣叹性子独断,孤傲难驯,只愿意以文会友,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年时的他就已名气大噪,以书法见长,每逢佳节,乡邻都来请他写墙联字帖,金圣叹从不克扣自己的才华,总是笔耕不辍,将墨宝施舍与有缘人。
然而渐渐地,他也因此骄傲自大了起来,金父金母对儿子颇为失望,他们厚望儿子的才华可以通过科举光宗耀祖。
于是他们对金圣叹纠缠不休,终于说动了他,要他去赶一场省试,他不甚情愿,可他也无法让父母失望,只得应下这一请求。
金圣叹并没有系统温书,他只将平日里涉猎的诗文随意翻阅了几天,就踏上了赴试的路途。
父母担忧他可能会因此落第,但金圣叹却始终信心满满,果然,他凭借敏锐的文字天赋和广博的知识面,高高中了举人,当地官员亲自上门祝贺,父母也喜形于色。
按理来说,金圣叹应该大展宏图了,可他的反叛之心仍然难平,他认为当世朝廷已乱如麻,自己哪里还会前途无量?
于是他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公开拒绝做官们,金父金母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直打颤。
他们前去痛斥儿子,认为他亏负了家人的一片期望,金圣叹却不为所动,心意已决,于是父母只能叹息,镇上也有许多人议论纷纷,都说他狂妄自大,不知进退。
金圣叹丝毫不在意外界的非议,他仍我行我素,以文字自娱,他写了许多讽刺时弊的文章,传递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更让他在当地声名大噪,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也前来拜会,金父金母无可奈何,只得由他去了。 一日,有位望族嫡女冉小姐前来求亲,金父金母欣喜异常,赶紧同意了婚事。
但冉家在婚前提出一个条件,金圣叹必须通过高考,取得功名后,才可迎娶冉小姐,金父金母连忙答应下来。
于是金圣叹再次进京会试,他还是我行我素,对题目应付态度,轻描淡写地完成了考试,结果他又一个顺利高中,符合了冉小姐家的条件,冉家很是欣慰,遂踏上了议亲的程序。
高中的受到任命的委任,可无奈收到任命后,还是一副兴趣缺缺的样子,他对名利地位不感热情,只想静心著作。
冉小姐为他的态度很是着急,但又无计可施,金圣叹则整日闭门读书,不理世事,直到有一天,他忽然之前打开家门,诧异地发现门前站满了乡亲。
原来这些年金圣叹文章中的批评之辞已经传播甚广,这些人特意来拜他为师,希望他能领导着反抗腐朽统治,他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应允。
从此金圣叹与这些乡亲经常聚会,讨论如何革新社会制度,他的言论也越发激进与尖锐,这终于惹恼了当地官府,他被抓入狱中,等待发落,冉家急忙出面斡旋,才将他保释出来。
金圣叹这一次似乎终于认清自己的作为,可能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他收敛许多,也减少了社会活动。
可惜为时已晚,他的言论已经传入朝廷中枢,引起皇帝震怒,一个斩杀金圣叹的密诏,很快送达本地衙门。
金圣叹被立即逮捕,押往刑场,他的妻子和几个孩子痛哭着告别,父母也含泪而来,他面对死神依然镇定,他让孩子们不要悲伤,要好好活下去。
当他被押上断头台时,神色坦荡的他,轻声对刽子手说自己耳朵里有两百两银票赠他,刽子手如梦初醒,立即落了斧。
只听哀号一声,金圣叹的生命于斯终结,刽子手翻找银票无果,怒骂金圣叹竟还有心思开玩笑,直到他抖开两个字条,上面赫然写着“好疼”二字,这才知晓金圣叹言语中的深意......
金圣叹走完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但他那傲然的气节与痛斥社会弊端的勇气,仍然激励后人,每每提起这位先贤,人们无不对他的精神折服,称颂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