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将领谢晋元遗孀带着几十名老部下在街上流浪,陈毅在得知以后,立马暂

史说畅谈呀 2025-05-17 15:38:23

1949年,国军将领谢晋元遗孀带着几十名老部下在街上流浪,陈毅在得知以后,立马暂停所有要事,急忙为这些抗日英雄们安排住处。

上海街头,一个裹着灰布头巾的中年妇女带着几十个衣衫破旧的汉子,在刚解放的城区里来回转悠。

这些人走路一瘸一拐,有的拄着树枝当拐杖,旧军裤膝盖处磨得发白。

走在最前头的女人叫凌维诚,是抗日名将谢晋元的遗孀,身后跟着的都是当年在四行仓库和日本鬼子拼过命的国军老兵。

谢晋元的名字在上海滩可是响当当的,当年淞沪会战打得惨烈,他带着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硬是扛住日军飞机大炮四天四夜。

可惜这么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没死在日本人手里,倒叫自家队伍里的叛徒害了性命。

老谢一走,他手底下的弟兄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给的那点抚恤金,连买棺材板都不够。

凌维诚带着三个孩子从广东老家来讨说法,这才知道,当年跟着丈夫出生入死的弟兄们,如今全成了街头的流浪汉。

而他们过的日子也真叫人感到揪心,有个叫王老蔫的,左胳膊被日本人的刺刀捅穿过,现在连个固定住处都没有,夜里就蜷在苏州河边的桥洞底下。

还有个叫张瘸子,当年守仓库时右腿中弹,现在走路全靠两根竹竿撑着。

最年轻的小李才三十出头,耳朵被炮弹震聋了,见人就比划着要口吃的。

凌维诚看着这些曾经生龙活虎的汉子,心里跟刀绞似的,她把家里最后半袋米熬成稀粥,分给这些老兵充饥,自己带着孩子啃树皮。

国民党那帮当官的早跑没影了,凌维诚带着这群残兵败将到处找活,码头扛包的活嫌他们身子骨弱,工厂看他们手脚不灵便。

有回在闸北区转悠,正巧碰上解放军巡逻队,带队的排长见这伙人奇怪,上前盘问才知道都是抗日老兵。

陈毅得知此事后气得不行,当场摔了茶杯:"打鬼子的英雄就这待遇?"

第二天大清早,陈毅带着干部直奔老兵们栖身的破庙,这地方原是日本人留下的仓库,四面漏风,地上铺的稻草都发了霉。

他弯腰钻进低矮的门框,看见墙角缩着十几个裹破棉絮的人,有个年龄大点的人正拿瓦罐接屋顶漏下的雨水。

陈毅眼眶当时就红了,转身对秘书说:"马上把招待所腾出来,先安排热水热饭!"转头又补了句:"派大夫来,有伤治伤,有病的治病。"

不得不说此事办得真是雷厉风行,专门划出虹口区两栋小楼安置这些老兵,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还给他们办了"抗日荣誉军人"的证件,凭着这个证,看病抓药不花钱,坐电车还能免票。

有个叫赵铁头的老兵,领到第一笔补助金时,跪在市政府大门口咣咣磕响头,拉都拉不起来。

凌维诚的日子也有了着落,给她在静安寺附近分了间小平房,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新办的人民小学。

陈毅特意嘱咐工作人员:"谢团长夫人是巾帼英雄,当年冒着枪林弹雨给守军送过医药,你们要当自家长辈照应。"后来查档案才知道,这事还惊动了北京方面,周总理亲自批示要妥善安置抗日有功人员。

转眼到了1950年春节,市政府食堂摆了三桌团圆饭,老兵们穿着新发的棉袄,胸前别着闪亮的勋章。

陈毅挨个给大伙敬酒,轮到凌维诚时,老市长端着酒杯的手有点抖:"谢太太,当年你们守四行仓库,给中国人长了志气,如今断不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在座的老兵们抹眼泪的抹眼泪,擤鼻涕的擤鼻涕。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王老蔫在街道办当上了门卫,张瘸子分到菜市场看秤杆,最出息的要数小李,政府送他去聋哑学校学了文化,后来在印刷厂当排字工人,还娶了个纺织厂的女工。

每到清明时节,这些老兵总要聚到谢晋元墓前,摆上花生米和二锅头,说说现在的好光景。

凌维诚活到八十二岁,临走前把这些年给的各种补助凭证整整齐齐码在铁盒里,她常跟孙子念叨:"做人要记恩,那年要不是陈老总拍板,你爷爷那些弟兄早饿死街头了。"

那两栋小楼还在,阳台上总晒着老棉被,路过的人要是细看,还能在门牌旁边瞅见当年民政局钉的铜牌子,上头"荣军楼"三个字早磨得发亮了。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心愚

心愚

3
2025-05-18 21:12

真正的英雄!!!!!!!

猜你喜欢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