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辞职批准后,纪登奎搬了一次家。没有想到,搬到新家后,纪登奎在看电视时,发了一次很大的脾气! 纪登奎,1923年出生在山西武乡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5岁就投身革命,扛过枪,打过仗,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从基层干起,干过河南省许昌地委书记,后来当上省委书记,再到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一路,他靠的是实打实的努力和对人民的忠诚。毛主席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清廉正直,是个靠得住的人。在那个年代,能得这样的评价,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 到了1980年,纪登奎57岁,按当时的政策,他因年龄原因提出辞职。上面批准后,他没多说什么,收拾东西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很多人以为,他会像其他退休干部一样,喝喝茶、散散步,过上安稳日子。可他偏不。他搬到新家后,拒绝了一切特殊待遇,住得简简单单,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平时没事,他就看看电视,关心关心国家大事。这习惯,退休了也没改。 有一天,纪登奎照旧坐在电视机前,屏幕上放出一条新闻:某地有个官员因为贪污被查,家里搜出了成堆的现金和值钱玩意儿。看到这儿,纪登奎气得不行,直接拍桌子开骂。他骂那些贪官背叛了人民的信任,骂他们把党和国家的名声搞臭。那一刻,他不是什么退休老干部,就是个普通的中国公民,眼里揉不得沙子。他这脾气一上来,可不是装的,是真急眼了。 为啥纪登奎这么生气?得从他这一辈子说起。他出身穷苦,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有多难过。革命那会儿,他和战友们拼死拼活,为的不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河南干农业,抓粮食生产,弄工业建设,没少流汗。他当副总理时,管的事更多,压力也大,但他从没为自己捞过啥好处。他常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得用在人民身上。贪污腐败这种事,在他眼里就是大逆不道,动了他心里的底线。 其实,纪登奎对腐败的恨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在位时,就看不得下边的人搞歪门邪道。河南那几年,他管得严,谁敢伸手,他就敢收拾。到了中央,他还是这脾气。有次开会,有人汇报说下面有些干部吃拿卡要,他当场就拍桌子,说这种人必须查到底。后来他年纪大了,退下来了,可这心没退。他看新闻发脾气,不是因为他管不了了,而是因为他太在乎了。他怕这些贪官毁了党,毁了国家,毁了老百姓的希望。 这事传出去,有人觉得纪登奎脾气大,也有人说他耿直。说实话,他这人确实有点倔,认准的事就得杠到底。但你想想,他要不是这性格,能从一个穷小子干到副总理吗?退休了,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些糟心事,可他偏偏管了。这说明啥?说明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他用行动告诉大家,不管在啥位置上,都得有良心。 纪登奎这辈子,没啥花里胡哨的故事,就是踏踏实实干活。他在河南时,粮食产量上去了,工业也有起色;当副总理时,国家建设也没落下。他不是那种会吹嘘自己的人,但干的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他退休后发脾气,也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真觉得腐败这东西太害人。他知道,自己当年拼了命搞建设,可不是为了让某些人中饱私囊。 再说回来,1980年那会儿,国家刚改革开放没多久,好多事都在摸索。经济搞活了,但有些人思想也“活”过头了,贪污的事开始冒头。纪登奎看电视发火,其实也是对这种现象的担心。他不是反对改革,而是怕改革被某些人钻了空子。他这人眼里只有黑白,没灰色地带,看到不对的就得说,就得骂。这性格,搁现在可能有人觉得不合时宜,可在当时,真挺让人佩服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纪登奎发脾气也反映了他对党和国家的那份感情。他干了一辈子革命,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对这个国家有种深到骨子里的责任感。退休了,他不是不管不问,而是放不下来。他看不得有人糟蹋党和国家的名声,更看不得老百姓的信任被辜负。这脾气一发,不光是愤怒,还有点无奈。他知道自己老了,没法再冲到前线去管,可这心还是热的。 纪登奎1988年去世,享年65岁。他走的时候,没留下啥值钱东西,但留下了个好名声。老百姓提起他,都说这是个真干事的人。1980年那次发脾气,也成了他晚年的一段小插曲,被人传了开来。有人说他太较真,有人说他太耿直,但没人说他虚伪。他用这辈子证明了一件事:不管当多大的官,不管退不退休,心要是正的,就永远不会冷。 这故事搁现在看,也有啥启发呢?腐败这东西,哪个年代都有人恨,可恨了就能管住吗?纪登奎那时候发脾气,至少说明他敢恨敢说。现在呢?咱们普通人看新闻,看到贪官被查,是不是也想拍桌子骂两句?但骂完之后呢?国家的事,不是一个人能管好的,得靠大家伙儿一块儿使劲。纪登奎的故事,至少提醒咱们,得有点底线,得有点担当。
从井冈山到平江起义的交错人生谭震林和彭德怀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的交锋,根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