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脑回路与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禁止出口稀土产品给美国的军工企业,这一招,最起码证明我们有稀土而他们没有,他们要自己开采稀土,难度上天。资源品的限制和禁止,可以是立竿见影的。但是,美国人呢,禁止卖芯片给中国。这芯片是人能造出来的,脑子只要够用就可以。美国人的这种做法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认为中国人的智商没有他们高。 美国人对 "华裔能造芯片" 和 "中国人造不出芯片" 的双重认知,本质是深入骨髓的“双标”思维,以硅谷为例,英伟达 CEO 黄仁勋作为华裔,带领公司成为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AMD 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中,华裔工程师比例长期超过 30%。 这些为美国芯片技术突破立下汗马功劳的华裔人才,被美国舆论塑造为 "美国梦" 的典范,成为其科技霸权的“勋章”。 但面对中国科技企业时,这套逻辑立刻切换成另一套标准,华为海思自研麒麟芯片、中芯国际实现 14 纳米量产,这些突破本应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正常进展,却被美国政府贴上“威胁论”标签 —— 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限制高端芯片供应,中芯国际被禁止获取 EUV 光刻机,理由竟是“中国本土企业不可能自主突破技术壁垒”。 这种矛盾叙事的背后,是把华裔人才的成就归功于“美国体制优越性”,却将中国企业的进步污蔑为“盗窃技术”的种族偏见。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产业链上的双重依赖,全球 68% 的锗产量来自中国,这种半导体关键材料的开采加工高度集中于云南、内蒙古等地。 尽管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锗矿储量(如田纳西州的北诺克斯维尔矿),但受环保法规和开采成本限制,其本土产能仅能满足 12% 的需求,不得不通过美光、应用材料等企业向中国采购原料。 一边对中国芯片企业实施技术封锁,一边依赖中国供应关键材料,这种“吃饭砸锅”的操作堪称现代商业史上的奇观。 市场数据正在揭开美国双标政策的荒诞性:2025 年硅谷新成立的 12 家芯片初创公司中,7 家由华裔工程师主导创立,延续着华裔在半导体领域的创新活力;而同期美国芯片出口额中,32% 流向中国市场(含港澳台地区),英特尔、高通等企业 25% 以上营收依赖中国客户。 但在政策层面,美国商务部却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附加条款,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华扩建先进制程产线”,这种“既要赚中国钱又要砸中国锅”的做法,最终导致中国芯片企业 2025 年研发投入同比激增 27%,而美国三大芯片巨头在华营收平均下滑 15%,股价随之下跌 —— 所谓“芯片禁令”成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教科书式昏招。 美国的逻辑悖论在于:既想利用华裔人才的技术贡献维持产业优势,又恐惧中国建立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链,这种心态如同当年对待日本半导体产业 —— 不是基于技术竞争的公平较量,而是源于文明优越感的种族焦虑。 但芯片产业的本质是工业化文明的集大成者,需要成百上千万工程师的持续积累,需要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协同,当中国在 28 纳米成熟制程实现全流程国产化,在 14 纳米工艺良率突破 95%,美国这套“双标”话术,终将像其停摆多年的稀土加工厂一样 —— 只剩空荡荡的厂房和苍白无力的辩解。 参考信源:中国军号《芯片新规:美国低估了中国,高估了自己》
金灿荣教授分析:美国的如意算盘很可能是想利用90天的时间,加快储备一些物资同时找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