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冬季,我们生产队的队长,在一次社员大会上,宣布;从明年春上开始,要在队

平南 2025-05-19 19:51:07

1973年冬季,我们生产队的队长,在一次社员大会上,宣布;从明年春上开始,要在队里修一个猪场,准备养一百头猪,除了完成每年规定的购猪任务以外,剩下的统统杀来分给社员们过年吃,因为大家一年难的吃上几餐肉,生活不好,哪有力气干活? 李国强,1933年出生在某省一个穷村子,家里靠种地过活。从小跟爹妈下田,种水稻、喂牲口、修农具,啥都干过,手糙得像树皮。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扛了五年枪,在部队里练出一身硬骨头和管人的本事。退伍回村后,他没闲着,凭着干劲和脑子,成了村里的顶梁柱。1970年,社员们选队长,投票那天,大家伙儿都写他的名字,他就这样当上了生产队的头儿。 当队长后,李国强不是光会吆喝的人。他每天天不亮就到田里,盯着庄稼,分派活计,谁干啥他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耕地、播种、收割,他带头冲在前头,雨天也不歇着,社员们看他这么拼,也不好意思偷懒。他为人公平,谁家有难处,他都记在心里,挨家挨户跑,总想着法子帮一把。有一年闹干旱,庄稼快不行了,他连夜带人挑水灌地,愣是保住了收成,大家伙儿打心眼里服他。 可他不光顾着粮食,还惦记着社员们的肚子。那年头,肉少得可怜,大人小孩都瘦得皮包骨。他琢磨着,得让大家吃上肉,才能有力气干活。于是,他脑子里冒出了个大胆的主意——建猪场,养猪分肉。 1973年冬天,李国强在社员大会上宣布,从明年春天开始,队里要建个猪场,目标是养一百头猪。除了上交任务,剩下的肉全部分给社员们过年吃。这想法听着简单,可那时候的条件,谁听了都觉得悬。肉是稀罕物,平时连猪油都舍不得多放,养这么多猪,咋可能?可李国强不是瞎说,他早有盘算。 他算过账,队里有劳力,有空地,建猪场不是问题。猪崽可以和大队协调,饲料靠野菜和杂粮凑合,关键是得齐心协力干。他知道,社员们盼肉盼得眼都红了,只要这计划能成,啥苦都能吃。这主意一提出来,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嘀咕,怕猪养不活,怕忙半天白搭。可李国强拍胸脯保证,猪场一定建好,肉一定分到手。 那时候农村啥都缺,建猪场全靠人手。砖头得自己踩,泥得自己和,连茅草屋顶都得自己割。可社员们听了这计划,心里燃起一把火,干活的劲头比平时足了好几倍。李国强带头规划,选址、设计、调人,他都亲力亲为。他还跑去县里问兽医,学防疫的法子,就怕猪生病砸了锅。 1974年春天,猪场动工了。社员们起早贪黑,硬是用黄泥踩出砖坯,搭起墙,盖上草顶。一个半月后,猪场建成了,简陋归简陋,能用就行。正月里,李国强和大队干部弄回40头猪崽,算是开了张。猪崽养起来不容易,饲料紧巴巴,米糠不够,他就让妇女们上山采野菜,能喂猪的草都弄回来,煮熟了拌着喂。男人轮班扫猪舍,猪粪攒着肥田,啥也没浪费。 头几个月最难熬,猪崽瘦得皮包骨,大家伙儿心里打鼓。可李国强不慌,每天盯着猪舍转,教大家咋喂咋管。几个月过去,猪崽开始长膘,个个精神头十足,社员们才松了口气。到1974年冬天,猪养得不错,完成上交任务后,还剩12头。这12头,就是给社员们过年的盼头。 1974年冬,分肉那天到了。12头猪宰了,按工分分下去,每家多少有点肉味儿。大户能分20斤,小户也有个十来斤,肥瘦都有,够包顿饺子炖锅菜。分完肉,还剩几个猪头没人要,骨头多肉少,李国强就自个儿扛回家,说过年吃这个,社员们乐得直夸他实诚。 这事儿干成了,不光让大家伙儿吃上肉,还给全队提了气。1973年的冬天,李国强那句“养猪分肉”的话,真就变成了现实。猪场后来还接着养了几茬,规模不大,但总能给社员们添点油水。李国强干队长干到1970年代末,年纪大了才退下来。退了以后,他还是村里的老好人,谁家有事都找他拿主意。 那几年,日子还是苦,可有了猪场,生活总算有了点盼头。社员们干活不再光为填肚子,也为了那点肉香。李国强的点子,硬是把全队的精气神带起来了。他不是啥大英雄,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庄稼汉,可他干的事儿,村里人一辈子都记得。

0 阅读:84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