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将韩复榘被枪决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颠沛流离,国民党战败后她带着孩子选择留在了大陆,而后她写信向国家申请要回自家的房子,得到的答复让她感动不已。 麻烦各位粉丝宝宝在阅读时,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评论,感谢支持! 1953年,北京,东城区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高艺珍伏在简陋的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信。她的手指已经不复年轻时的灵巧,岁月的痕迹刻在了她的手上,也刻在了她的脸上。 但她的眼神依旧坚定,她正在写一封信,一封寄往有关部门的信,信的内容是申请要回被没收的房产——东绒线胡同47号,那曾经是她的家,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如今却只存在于她的记忆中。 自1938年丈夫韩复榘被处决后,这封信,承载着她十五年来无尽的思念与期盼,也承载着一个母亲的希望与责任。 回想起这些年的生活,高艺珍的心中五味杂陈,丈夫去世后,她带着五个年幼的孩子,开始了艰难的求生之路,从济南到开封,再到北京,她们一家像无根的浮萍,四处漂泊。 为了生存,她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甚至包括自己陪嫁,她做过女工,帮人洗衣做饭,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孩子们也早早地懂事起来,他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明白了生活的艰辛和肩上的责任,长子韩嗣燮更是因为父亲的骤然离世受到巨大的刺激,他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精神状况也一直不佳,这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每每看到韩嗣燮呆滞的眼神和憔悴的面容,她的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她只能更加悉心地照顾其他几个孩子,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和温暖的环境。 可生活的重担和内心的伤痛却像两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默默地流泪,为逝去的丈夫,为受苦的孩子,也为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 其余几个孩子,她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希望他们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那些年,她白天忙于生计,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缝缝补补,为孩子们做衣裳。 她的手,就是在那时落下了病根,一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1949年,新中国成立,给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高艺珍看到了曙光,她相信,新社会会给她们一家一个新的开始,孩子们也陆续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但高艺珍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曾经的家,那个承载了她青春和梦想的地方,她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是因为对旧居的怀念吗?还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未来? 或许都有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的心中始终有一种不甘,她不相信,自己就这样被命运的巨浪彻底击垮,她想要证明,即使丈夫犯过错误,但她和孩子们是无辜的。 她们有权利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封信,她酝酿了许久,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一次赌博,一次对新生活的赌博。 她不知道这封信寄出去后,会得到怎样的答复,她只知道,她必须去做,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们,信寄出去后,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艺珍的心里既忐忑又期待。 她每天都会去邮局,询问有没有她的信件,终于,在等待了数月之后,她收到了回信,当她颤抖着双手打开信封,看到“同意将东绒线胡同47号归还韩高艺珍”的字样时,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那一刻,她感觉自己这十几年的委屈和艰辛,都得到了补偿,她紧紧地握着信,仿佛握住了失而复得的珍宝,她知道,她们一家终于可以回家了。 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照顾精神状况依然不佳的长子韩嗣燮,她带着他四处求医,希望有一天他能康复,对于其他几个孩子,她则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她常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晚年的高艺珍,喜欢坐在胡同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回忆着过去的事情,她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变得平和而淡然。 她偶尔也会想起韩复榘,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男人,那个曾经给过她荣华富贵的男人,也是那个最终将她推向深渊的男人。 她不知道他在天堂是否过得安好,她只知道,她已经放下了过去,她要带着孩子们,好好地活下去。 岁月流逝,高艺珍的头发渐渐花白,皱纹也爬满了她的脸庞,但她那双眼睛,却依然明亮,依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命运多舛,即使历经磨难,她依然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她,高艺珍,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用她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关于坚韧、关于希望、关于爱的传奇。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韩复渠“管家夫人”高艺珍善始终——日本新华侨报网)
国民党上将韩复榘被枪决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颠沛流离,国民党战败后她带着孩子选择留
指尖流沙呐
2025-05-20 12:56: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