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半岁大的儿子留在了深山老林。妻子想把孩子抱回来,他却厉声喝道:“你敢抱回来,我就开枪打死他!”
1941年冬,东北林海雪原间。抗联第三路军在没膝积雪中跋涉,日军枪声与犬吠此起彼伏。队伍中,裹着破旧襁褓的婴儿突然啼哭,哭声在寂静山林里飘荡。
李兆麟握枪蹙眉。这是他与妻子金伯文半岁的亲生骨肉。孩子出生以来,哭声已多次让队伍陷入险境。
“总指挥,鬼子追上来了!” 一名战士跑来报告。李兆麟咬牙下令:“加速!找隐蔽处隐蔽!” 队伍迅速钻入密林,战士们伏在雪地,枪口齐指前方。
婴儿啼哭不止,金伯文将孩子抱在怀里轻哄:“乖孩子,别哭,妈妈在。” 但孩子太小,依旧哭得小脸通红。李兆麟望向妻子,又看向逼近的日军,心如刀割。
数月前金伯文告知有孕时,这个战场硬汉眼中闪过温柔。他轻抚妻子腹部,憧憬着赶走侵略者后一家安稳的日子。
可现实残酷 —— 日军围剿严密,部队物资匮乏,成年人尚难维生,何况婴儿。
孩子出生后,金伯文无奶水,只能用雪水煮米糊喂哺。孩子活了下来,却成了队伍的隐患。每次啼哭,日军追兵就循声而来,队伍几次陷入绝境。
“兆麟,咋办?孩子再哭,咱们都得死在这儿。” 金伯文眼中尽是哀求。
李兆麟沉默 —— 作为父亲,他舍不得孩子;作为总指挥,他必须为队伍安危负责。
“伯文,咱们养不活孩子,他跟着咱们只有死路。” 李兆麟声音沙哑,“留在这儿,或许能遇到好心人收养。”
金伯文瞪大双眼:“扔掉孩子?他是咱们的骨肉!虎毒尚不食子,你怎如此狠心?” 泪水夺眶而出。
李兆麟转身,不敢看妻子和孩子,拳头紧握,指甲掐进掌心:“我也不想!可咱们连自己都顾不上,拿什么养他?队伍暴露了,那么多战士的命怎么办?”
当晚,队伍在背风的山洞休整。金伯文抱孩睡去。李兆麟坐在洞口,凝视妻孩睡颜,深知必须抉择。
他从妻子怀中轻抱孩子,双手发抖。孩子睡得安稳,小脸上挂着微笑。李兆麟走进茫茫夜色,脚步沉重。
他行至一处隐蔽处,将孩子放在干草上。周围树木在寒风中呼啸。李兆麟蹲下,抚摸孩子的小脸,泪水落下:“孩子,爸爸对不起你,怪这战争吧。希望你遇到好心人,好好活下去……”
说完,李兆麟起身,头也不回地往回走,每一步都沉重。
金伯文醒来见孩子不在,慌乱起身。她抓住李兆麟胳膊:“孩子呢?你带他去哪儿了?” 李兆麟低声说:“留在山里了。”
金伯文转身往外跑,李兆麟拉住她:“你去哪儿?”“找孩子!” 金伯文挣扎,“他是咱们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狠心?”
李兆麟怒吼:“你敢抱回来,我就开枪!” 金伯文浑身一震,不敢相信这话出自丈夫之口。
“为啥?” 金伯文哭问。李兆麟闭眼:“护不住!没吃没药,他活不成,还得连累队伍!我得对战士们的命负责!”
金伯文瘫坐在地,泪流满面。她知丈夫所言非虚,却比剜心还痛。
战士们听闻此事,心情沉重。一老兵偷偷寻回孩子,抱至面前:“总指挥,孩子可怜,留下吧,大伙一起想辙。”
李兆麟扫视战士们的眼神,沉默良久,叹气点头:“留吧,看好孩子,别让他出声。”
但命运未眷顾孩子。长期营养不良与严寒,使孩子染病不起。金伯文抱着日益虚弱的孩子,心痛欲裂。队伍缺医少药,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恶化。
几天后,孩子在金伯文怀里停止了呼吸。半岁大的小生命,离开了苦难的世界。李兆麟抚摸孩子冰冷的小脸,泪水奔涌。他望向虚空,仿若孩子的啼哭还在耳畔。
但战争未止。李兆麟擦干眼泪,起身向战士们喊道:“我们的孩子牺牲了!但我们不能倒!带着他的希望,跟鬼子死战到底,直到把他们赶出中国!”
战士们握紧手中的枪,眼中满是坚定。战火纷飞的年代,像李兆麟这样的先烈,为民族解放付出太多牺牲。他们直面敌人枪口,承受亲人离散之痛。
李兆麟舍弃孩子,非为狠心,实为大爱。民族大义前,个人得失微不足道。他的抉择,是革命者的无奈,更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