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宋双来给县委送信,路上遇到了几十个日伪军,他大惊,立即跑进了高粱地里,但日军已经看到他了!
宋双来,河北省武强县人,原本过着平凡安稳的生活。然而,这宁静的日子在日军侵占武强县的战火中被彻底打破。
宋双来的父亲深感愤怒,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加入八路军的征程。1940年,父亲在抗日的征途中英勇牺牲,留下了年仅14岁的宋双来。
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小小的宋双来悲痛欲绝。而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他下定决心效仿父亲,挺身而出,要上阵杀敌。
他来到当地游击队的驻扎地,表明自己要参军的决心,游击队长看着宋双来年纪小,不适合去战场,可是拗不过宋双来,就答应了他。
因为年纪尚幼,游击队长决定让宋双来担任通信员,负责在基地附近传递重要消息。
尽管宋双来心怀战斗的渴望,但游击队长强调他已经参军,必须听从指挥,不能胡来。
虽然心有不甘,但宋双来也只能硬着头皮履行通信员的职责。他努力学习通信技能,确保消息的准确传递。
与此同时,宋双来仍然保持着参与操练的习惯,时刻保持战备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双来在平时的操练中表现出色,他的训练成绩备受认可。
因此,每当战事紧急,游击队长都会召唤他,让他冲锋陷阵,展现出极大的斗志和胆魄。
到了1942年,宋双来已经成为一名正规的八路军士兵。他曾随部队参与过多次战斗,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当时由于日军的扫荡,游击队和上级的联络线被切断。为了恢复联络,游击队长决定派遣宋双来前往县委送信。
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任务,因为两地相距较远,途中需穿越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区域,甚至可能遇到敌方的巡逻队。
尽管任务充满险阻,但宋双来并没有丝毫畏惧,而是义无反顾地承诺:“保证完成任务!”
踏上去县委的路途,宋双来保持警觉,小心翼翼地穿越敌占区域。尽管路途崎岖,但他顺利地将信件送到了县委领导手中。
县委领导随即将新的指示写在信里,并托付给了宋双来,接过信件,宋双来立即动身踏上返回的路途。
突然间,他发现前方出现了几十名日伪军正在巡逻。他心头一紧,意识到情况紧急,于是迅速躲进了一片高粱地。
这时日伪军也发现了宋双来,日伪军穿行在高粱地中,仔细搜索着。
他匆匆跑进树林,眼见日伪军紧追不舍,突然灵机一动,他爬上了一棵高大的大树。这棵大树枝叶繁茂,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躲藏点。
日伪军迅速冲入树林,但在树海中找不到宋双来的身影。他们分散开来,四处搜索,试图找到躲藏的八路军战士。
巧合的是,有几名日伪军恰好走到了宋双来藏身的大树下。察觉到敌人的靠近,宋双来决定果断行动。他迅速从怀中抽出驳壳枪,瞄准其中一名日伪军,扣动了扳机。
一声枪响划破宁静的树林,驳壳枪的子弹命中了目标,那名日伪军倒在地上。
日伪军全员惊慌,一片混乱中,有人大声呼喊:“小心,八路军埋伏!”
宋双来见时机成熟,毫不犹豫地喊道:“我是侦察兵,已经引你们过来了,其他部队就在不远处!”他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混乱的日伪军纷纷听从了他的指挥。
被这一场景吓得魂不附体的日伪军误以为真的遭遇了八路军埋伏,开始四下逃窜。
宋双来趁机开枪,射杀多名日伪军,更是加深了敌军的恐惧。
日军见局势不妙,被迫下令撤退。在混乱中,他们四散奔逃,不分东西南北。宋双来趁势追击,让日伪军溃不成军。
确认日伪军全部撤离后,宋双来小心翼翼地下树,回收了日伪军的武器弹药。
然后,他迅速离开,选择了一条隐蔽的路径,在傍晚时分,终于安全回到了大部队的驻地。
游击队长见到宋双来身上多了两杆步枪,心生好奇,连忙走上前向他询问枪的来历。
“双来,这两杆步枪怎么回事?”游击队长关切地问道。
宋双来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把县委交给他的信拿出来,然后将回来路上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
“在县委那里,我接到了新的指示。然后,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不少麻烦,不过,最终都顺利解决了。”宋双来豪情满怀地说着。
众人听罢,不禁为这位年仅16岁的小战士竖起了大拇指,对他的机智和勇气赞叹不已。游击队长更是拍了拍宋双来的肩膀,表示对他的信任和赞许。
此后,宋双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多次率先冲锋,为游击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英勇事迹成为同袍们敬仰的楷模,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