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朱元璋召陈遇进宫喝酒,酒过三巡,朱元璋缓缓开口道:“听说你有3个儿子,朕给他们都封个官吧!”陈遇立刻起身拱手道:“臣的孩子尚小,此事可待以后再议。”朱元璋不再多言,陈遇也松了口气...... 朱元璋打天下那会儿身边有个能人叫陈遇,这人可不简单,要说当年跟着老朱打江山的功臣,十个有九个后来都封了大官,唯独这位陈先生从头到尾死活不肯当官,最后还能得个善终,这里头的门道值得细说。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陈遇原本在元廷当个小官,可他骨子里有读书人的清高脾气,看不惯官场那些弯弯绕绕,干脆辞了官躲进山里读书。 后来朱元璋带着起义军打到江南,听说有这么个能人,赶紧派人带着亲笔信去请。 陈遇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出山帮着出谋划策,要说这人确实有真本事,跟朱元璋分析天下局势头头是道,两人经常聊着聊着就忘了时辰。 老朱得了这么个智囊当然高兴,刚当上吴王那会儿就要给陈遇封官。 那是1364年的事,陈遇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现在天下还没打下来呢,受这官职心里不踏实。 等到1368年大明开国,朱元璋在金銮殿上论功行赏,这回可是正经八百的要给陈遇封官了,没想到陈遇又推辞,说天下初定,民间还有很多事要办,自己情愿去各地走走看看,帮皇上体察民情。 要说这陈遇确实会办事,在江浙一带转了两年回来,给朱元璋带回来不少实在建议。 老朱按他说的颁布新政,当地老百姓的日子真就慢慢好过起来,朱元璋一高兴又要给官做,这次可是中书左丞的要职,结果还是被陈遇给拒了。 后来几年里,老朱变着法子要给陈遇升官,礼部侍郎、太常少卿这些实权官职都拿出来了,陈遇愣是咬紧牙关不松口。 这里头有个讲究,根据《明史》记载,陈遇前后推辞官职多达八次。 要换成别人这么不识抬举,早就惹恼皇帝了,可朱元璋对陈遇就是另眼相看,非但没生气,还经常找他喝酒聊天。 有次酒喝到一半,朱元璋突然说要给陈遇三个儿子封官,陈遇吓得赶紧站起来作揖,说孩子们年纪还小,等他们学成了本事再来报效朝廷。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保全了皇家颜面,又守住了自家底线。 要说陈遇为啥死活不当官,这里头学问可大了,明朝开国那会儿功臣们个个抢着要官要爵,可陈遇看得明白,老朱当上皇帝后心思变了,对那些手握大权的功臣越来越不放心。 后来的"胡惟庸案""蓝玉案"这些大案,可不就是收拾那些权臣的? 陈遇这招以退为进,既保住了身家性命,又能在关键时候给朱元璋出主意,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1384年陈遇去世,活到七十二岁,这在当时算是高寿了,更难得的是,他既没卷入朝廷争斗,又没被皇帝猜忌,这在明朝开国功臣里算独一份。 要说他这辈子的智慧,全在"知进退"三个字上,该出力的时候尽心辅佐,该退让的时候绝不贪功,这份清醒在官场上可是千金难买。 现在人看历史,总觉得当大官才算成功,可要按陈遇的路子来看,能在乱世里保全自身,既帮皇帝办了实事,又不招人嫉恨,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他那些推辞官职的话说得漂亮,既给足了皇帝面子,又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 这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搁现在职场上都管用,该表现的时候不含糊,该低调的时候不冒头,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说到底,陈遇的故事给后人提了个醒:在名利场里混,光有本事不够,还得懂人心、知进退,他能在朱元璋这种多疑的皇帝跟前混得开,靠的不是耍心眼,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人功夫。 这份清醒和定力,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参考资料: 1. 《国朝献征录卷之一百十六·陈静诚先生遇传》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