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婴儿容易夭折,于是人们就将婴儿的尸体放入一个瓮中,这个瓮被称作瓮棺。中国考古队曾经发现一堆瓮棺,其中儿童瓮棺多达500余座,这里就是位于河南省郑州的青台遗址。 上古时期,婴儿夭折是常事,小小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匆匆熄灭。人们把这些脆弱的遗体放进陶瓮,埋入地下,这种习俗叫瓮棺葬。而在河南郑州的青台遗址,考古队竟挖出了500多座儿童瓮棺,数量惊人。 说起青台遗址,得先聊聊它的来头。青台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大概是5000多年前的事儿了。这地方出土了一堆遗迹,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500多座儿童瓮棺。啥叫瓮棺?简单说,就是把死去的人——尤其是婴儿——装进陶瓮里埋葬。这习惯在史前挺常见,但青台遗址的数量和集中度,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上古时候,医疗条件啥也没有,婴儿夭折率高得吓人。有学者估算,那时候新生儿能活过一岁的,可能不到一半。面对这种现状,先民们咋办?他们想出了瓮棺葬,把小生命小心翼翼地放进陶瓮里埋起来。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陶瓮形状像子宫,象征着让孩子“回归母体”,有点类似一种精神寄托。还有人觉得,这跟实用有关——陶瓮不占地方,制作简单,适合当时的生活条件。 不过,青台遗址的瓮棺多是儿童的,这就有点意思了。难道当时婴儿死亡率特别高?还是说有啥特殊的社会背景?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瓮棺里装的大多是不到两岁的小孩,遗骨保存得不太好,但能看出有些是早产儿或者出生没多久就没了。 青台遗址的瓮棺数量多到离谱,500多座啊,搁哪儿都不是小数目。这些瓮棺一般是用日常的陶罐改的,上面盖个盖子或者另一个破罐子,埋在房子附近或者专门的墓地里。有的瓮棺里还有随葬品,比如小珠子或者陶片,但不多,挺朴素的。这跟别的地方比,比如山东大汶口文化里的瓮棺,差别挺大——人家那儿瓮棺里东西多,还讲究点排场。青台这边的,感觉更像是“能用就行”的态度。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青台遗址的瓮棺分布很集中,有些是成排埋的。这说明啥?可能是当时有个统一的丧葬习惯,或者某个家族、部落在这儿住了好几代,孩子没了就埋一块儿。瓮棺葬不只是个埋人的方式,它还透出点史前先民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比如,为啥费劲用陶瓮,不直接埋土里?可能是觉得瓮能保护遗体,或者有啥宗教意味在里头。有人推测,这跟灵魂观念有关,先民可能相信孩子死了还能“回去”某个地方,瓮棺就是个过渡的容器。 瓮棺葬不是青台独有的,中国其他地方也有。比如陕西半坡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都发现过类似的东西。但青台的规模更大,儿童比例更高。半坡那边,瓮棺多是零星分布,随葬品也简单;龙山文化的瓮棺则更精致,有的还有彩绘。青台的瓮棺数量多、集中,说明这儿的葬俗可能更普遍,甚至成了种“标配”。 放眼全球,瓮棺葬也不稀奇。中东的苏美尔文明、欧洲的新石器遗址,都有用罐子埋人的习惯。但青台遗址的儿童瓮棺这么多,确实有点独树一帜。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或者社会结构不一样,具体咋回事,还得接着研究。 站在今天看,青台遗址的瓮棺葬挺让人感慨。那时候的人没啥科技,日子过得艰难,但他们还是尽量给夭折的孩子一个“归处”。这不光是个葬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500多座瓮棺摆那儿,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提醒咱们现在的生活多不容易。 再说,考古发现这些瓮棺,也给咱们开了扇窗,窥探5000年前的生活。那些陶瓮虽然不起眼,但装着先民的故事,值得好好琢磨。
上古时期,婴儿容易夭折,于是人们就将婴儿的尸体放入一个瓮中,这个瓮被称作瓮棺。中
只言片语里
2025-05-21 18:48:23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