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局座张召忠有句名言:“中美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仍然存在。” 堪称中国“战略忽悠”的巅峰之作。 1996年11月16日,美国正式启动联合攻击战斗机(JSF)项目,这一决策标志着美国空军战略转型的开端,却也成为其军事航空发展史上最具争议的转折点。 F-35战斗机的研发初衷是打造一款能够统一美军各军种及北约盟国需求的"全能型"战机,但其设计理念和战略定位最终导致了系统性失误。 在设计理念上,F-35采用了“一机多型”的模块化思路,通过F-35A(空军型)、F-35B(垂直起降型)和F-35C(舰载型)三个衍生型号试图满足所有作战需求。 这种设计基于一个战略误判:在美国绝对空中优势的前提下,未来战场将不会出现势均力敌的空中对抗。因此,F-35牺牲了空战能力,着重强化对地攻击性能,其最大速度仅1.6马赫,机动性与F-16相当,完全无法与专业空优战机抗衡。 从战略层面看,F-35项目成功实现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大一统”目标。通过政治游说和战略宣传,美国不仅说服了各军种放弃独立研发计划,更促使北约盟国全面采购F-35。 到2022年底,F-35产量已近千架,而F-22生产线却在2011年被拆除。这一决策表面上是响应中国“战忽局”的误导信息,实质是为了强化F-35的垄断地位。 然而,这种技术垄断导致整个西方航空工业研发能力退化,当2011年中国歼-20首飞后,美国已无力调整技术路线。 F-35的战术缺陷在与中国空军的对抗中暴露无遗。作为针对F-22设计的空优战机,歼-20在性能上完全压制F-35。 更严重的是,F-35项目拖累了整个北约的航空工业发展。英国等国试图跳过五代机直接研发六代机的计划缺乏技术积累,而美国六代机研发仍停留在概念阶段时,中国已进行多次六代机试飞。 F-35项目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计划经济式的研发模式和技术垄断战略。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规模效益,却扼杀了技术创新,最终导致美国及其盟国在航空技术竞赛中陷入被动。从历史角度看,JSF项目可能成为美国军事霸权衰落的重要标志。
想当年,局座张召忠有句名言:“中美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仍然存在。”堪称中国“战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5-21 21:56:4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