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自身的状态,往往展现出一种微妙的顺应性,即便某种心理处境带来不适...

花红情感 2025-05-22 16:14:19
人对于自身的状态,往往展现出一种微妙的顺应性,即便某种心理处境带来不适,甚至在意识层面期望挣脱,但在更深层的惯性驱动下,人常会不自觉地延续它。这便是“知易行难”在情感层面的体现:理性上明晰方向,情感上却难以割舍固有的轨迹。 任何一种既有状态,其核心倾向都在于自我维系与延续,哪怕它是痛苦的,人总是不惜代价地维护其经验的连续性,因为经验背后的情感总是有理由存在的,它包含着自身的意志和期望,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命。从这个视角观察,我们对于状态的转换其实是抗拒的,它等于要提前终结前一种经验的“生命”,要斩断它守候和期望的东西,以获得重新组织的机会。 状态的突破,往往需要外力的介入。例如,在长时间的惰性之后,一个具有强制性的外部事件迫使人行动起来,完成之后,人反而可能体验到一种积极的转变,仿佛这才是内心真正期许的状态,只是这种状态的“质性”与先前的状态差别过大,我们没有一个情感上阻力最小的通道去跨越它。 一旦状态发生转换,个体会开始以新的方式组织经验,这种新的状态会持续,直至其内在的驱动力或外部的支撑条件发生显著改变,从而可能回归旧有模式,或开启一次新的演化。一个人最终抵达何种境地,既取决于其内在经验世界的构造与积累,也受制于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两者相互调节且相互耦合的方式便是一个人“现状”。 人的自我经验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它更接近于“无我”与“无常”的动态显现。所谓“自我”,不过是心物交融的产物。当我们谈及改变时,既包含主观努力的因素,也包含运气的成分。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用从不放弃自我更迭的意愿,在多次回归旧我的“徒劳”中,等待那一个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特殊变量的参与,直到它以“出口”的经验形式引发系统的震荡和崩溃,并组织起新的自我形态。

0 阅读:0
花红情感

花红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