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阿里驻军断粮已久,甚至连马都被杀了吃,在这样下去全军都要饿死,但一个小战士站出来做了一件事,竟然救了全军的命,从此轰动了大西北。
1951年寒冬的藏北高原,零下40度的寒风像刀子般割着战士们的脸。先遣连136名官兵被困在扎麻芒堡,粮袋里最后半袋青稞面早在三天前就见了底。
战马被宰杀充饥的腥臊味还未散去,炊事班却连煮马骨汤的柴火都凑不齐——这支由汉、藏、维吾尔等7个民族组成的英雄部队,正面临着比昆仑山更险峻的生存考验。
当连长安志明带着战士们跪在雪地里挖冻土时,一个瘦小的身影突然消失在风雪中。
18岁的藏族战士贡保脱下军装换上藏袍,腰间别着从炊事班顺走的菜刀,像只孤狼般摸向部落头人的帐篷。
这个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儿,用半生流浪练就的藏语混着生硬的汉语,对着惊慌失措的头人撂下狠话:"三天内不交出80担青稞,老子就把你捆成粽子扔进冰窟窿!"
没人敢相信这个曾经连牦牛都赶不好的放羊娃,竟敢在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区玩"绑票"。但正是这场看似荒诞的冒险,让先遣连在断粮第47天等来了救命粮。
当头人抖着手写下卖粮契约时,贡保怀里揣着的不仅是救命粮,更藏着整个阿里解放的密码。
时间倒回1949年的青海湖畔,10岁的贡保蜷缩在兰州城外的破庙里。三天前,他亲眼看见养父被部落头人鞭打致死——只因这个藏族汉子偷偷给路过的解放军送了半袋炒面。
那天夜里他揣着养父留下的半块青稞饼,赤脚走了三天三夜找到解放军营地。炊事班长看着这个饿得啃树皮的孤儿,把最后半碗热汤塞进他手里:"留下吧,以后你就是我的兵。"
谁也没想到这个连藏语都说不利索的放羊娃,会在五年后成为先遣连的"活地图"。1950年8月1日,当李狄三带领先遣连从于田普鲁村出发时,贡保的藏语天赋让他在昆仑山迷雾中如鱼得水。
翻越海拔6420米的界山达坂时,他总能用藏语民谣帮战友辨别方向;遭遇暴风雪时,他记得每个避风岩洞的位置;就连最难缠的藏獒,听到他模仿的狼嚎都会夹着尾巴逃走。
但再精明的猎手也斗不过死神,1950年10月进驻扎麻芒堡时,全连平均每人每天只能靠半碗代食品(由榆树叶和玉米芯磨制)维持生命。
贡保清楚记得,那个飘着零星雪粒的清晨,侦察班长巴利祥捂着浮肿的肚子爬到他跟前:"小贡保,帮我给阿妈写封信...就说我...再也吃不上酥油茶了。"话音未落,这个蒙古族汉子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当安志明咬牙下令杀马时,贡保躲在角落里偷偷抹泪。他认得每匹战马——那是穿越昆仑山时驮着伤员翻越冰达坂的"铁骑",是遭遇雪崩时用身体挡住落石的"盾牌"。
最后一匹枣红马倒下时,贡保突然抓起枪冲出营地:"我去找活路!"这句没头没尾的话,成了改变命运的导火索。
头人洛桑的帐篷里,贡保的菜刀抵在对方喉咙上颤抖不止。这个被牧民称为"铁公鸡"的头人,此刻却死死护着粮仓钥匙:"解放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们...你们不能破坏规矩!"
贡保突然切换成藏语方言:"去年马步芳的部队来抢粮,你为什么把粮食藏在佛塔里?"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碎了头人的心理防线。
当贡保押着签了卖粮契约的头人回到营地时,连队正用最后半袋面粉给重伤员做"白面馍"。炊事班长看着突然出现的粮袋,突然想起三天前贡保反常地要了双厚棉鞋。
原来这个总把热饭让给战友的小战士,早就在暗中筹划这场"非常行动"。后来王震将军在庆功会上感慨:"这小子用绑票的法子,干成了比军事进攻更漂亮的统战工作。"
80担青稞运抵营地那天,贡保被五花大绑押到连部。李狄三看着这个满脸倔强的藏族战士,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你养父留下的青稞饼,我替他保管了五年。"
展开泛黄的油纸,贡保愣住了——饼里夹着张字条:"若见此物,速归队,勿念。"
后来人们才知道,贡保的"绑票"壮举引发连锁反应。头人洛桑不仅兑现了粮食,还派出200头牦牛协助运输;当地牧民偷偷送来风干肉时,总爱念叨"那个绑我的小汉子说话挺在理"。
就连西藏地方政府也受到震动,加快了和平解放谈判进程。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签订当天,贡保正蹲在战壕里啃压缩饼干,他忽然想起离家那天养父说的话:"藏人要是都像雪山上的雄鹰,就没人能压着咱们低头。"
香山仔
贡保这小英雄,真的让智勇双全的军事家都佩服十分,了不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