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明末收藏家吴洪裕临终前,要将一幅举世闻名的画作殉葬。关键时刻,有个人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5-23 12:16:31

1650年,明末收藏家吴洪裕临终前,要将一幅举世闻名的画作殉葬。关键时刻,有个人冲进火海,抢救出了分成两段的名画。百年后,乾隆皇帝得到此画的后半段,却闹出了收藏界最大的笑话。 1650年,明末战乱,收藏家吴洪裕病入膏肓,临终前下令将一幅传世名画付之一炬,要它陪自己殉葬。火光冲天,眼看这稀世珍宝就要灰飞烟灭,关键时刻,有人冒死冲进火海,硬生生抢出被撕裂成两段的画作。百年后,乾隆皇帝拿到其中半段,却闹出收藏界天大的笑话。 《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得从它的创作者黄公望说起。黄公望生于1269年,原名陆坚,江苏常熟人,赶上了宋元交替的乱世。元朝废了科举,他没法靠读书当官,只能四处漂泊。他年轻时在江浙行省干过小吏,管过税务,却喜欢穿道袍办公,被上司看不惯,索性辞职走人。后来,他又被高官张闾拉回官场,结果张闾贪污被抓,他也跟着吃了牢饭。出狱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头发都白了,仕途彻底没戏。 心灰意冷之下,他皈依了全真教,拜了道人张三丰为友,整天游山玩水,靠画画寄托心情。1347年,78岁的他定居富春江边,江水山色让他来了灵感。朋友无用禅师提议他画一幅富春江长卷,他一口答应,说三年搞定。结果这一画就是七年,他每天沿江走,观察云雾山川,用干湿浓淡的笔法一点点勾勒。画成后,他把笔扔进江里,把画送给了无用禅师。这幅《富春山居图》成了他一生的心血,也被后人捧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时间快进到1650年,明朝快不行了,战乱到处都是。吴洪裕是个收藏大家,对《富春山居图》爱得不得了,专门建了个“富春居”放这画,天天挂着看。到他病重快咽气时,他舍不得这画落到别人手里,干脆下令烧了,打算带到阴间去。家人没办法,只好在院子里点火,眼看画就要扔进去烧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他侄子吴静庵看不下去了,猛地冲过去,从火堆里抢出画来。 可火势太猛,画还是被扯成了两段。一段叫《剩山图》,留下了富春江的山水精华;另一段叫《无用师卷》,烧得有点惨,后来修补了一下。这两段画虽然保住了命,却从此分道扬镳,各自流传。吴洪裕要是地下有知,估计也得叹口气——他想毁画没毁成,反而让这画的故事更传奇了。 画分成两段后,命运就更曲折了。《无用师卷》辗转到了1745年,被献给了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打开一看,喜欢得不行,觉得这肯定是黄公望的真迹,提了诗,还盖了章。可第二年,又有人献上一幅《富春山居图》,跟之前那幅长得太像了。乾隆死活不信自己看走眼,非说自己题诗的那幅是真的,新献上的肯定是假的。结果呢?他题诗的那幅还真是个仿品,真正的《无用师卷》被他晾在一边,成了收藏界的笑柄。 再说《剩山图》,它一直在民间流转。到了1938年,书画家吴湖帆拿珍贵的青铜器换到手,1956年又捐给了浙江省博物馆,成了那里的宝贝。《无用师卷》呢?1949年前,故宫文物大搬家,它跟着去了台湾,进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来专家研究,乾隆珍藏的那幅是假的,真《无用师卷》才重见天日。2011年,两段画在台北合璧展出,隔了几百年终于凑一块儿,观众看了都感慨万千。 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时,已经是个快八十的老人了。他没啥功名利禄的心思,就想把富春江的美画出来。七年时间,他不急不躁,一笔一画都透着他对自然的感悟。这画不光是山水画的巅峰,还带着他一生的经历——从仕途失意到寄情山水,全在画里了。后人评价它“画中兰亭”,不是没道理的。 画成之后,它先在无用禅师手里,后来几经转手到了吴洪裕手上。1650年那场火差点让它彻底没了,好在吴静庵拼了命抢出来。分成两段后,《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各自走了不同的路。一个在大陆辗转,一个去了台湾,中间还经历了战乱、政权更替。乾隆那段误判,更给它的故事添了笑料。两段画分开几百年,愣是没散了它的名气,反而越传越神。 2011年的合璧展,是《富春山居图》的高光时刻。浙江省博物馆把《剩山图》送到台北,跟《无用师卷》摆一块儿,完整的样子重现了。那一刻,不光是画的团聚,更是两岸文化连系的象征。这画承载了几百年的历史,战火没毁了它,人心也没忘了它。它的传奇,不只是画本身,更是中华文化韧性的一种证明。

0 阅读:0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