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杨宪治理扬州时,只因主簿宋善言贪污200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2斤酒,杨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5-23 13:19:44

洪武时期,杨宪治理扬州时,只因主簿宋善言贪污200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2斤酒,杨宪便让屠夫将主簿开膛破肚,把他的皮用稻草填满立于府衙门前,以震慑百官。朱元璋得知后,大加赞赏,并将杨宪升了官。 洪武年间,杨宪治理扬州时,一个小小的主簿宋善言竟敢贪污200斤稻种,就为了换一只烧鸡和2斤酒。这事听起来不起眼,可杨宪的反应却让人瞠目结舌:他直接让屠夫把宋善言开膛破肚,皮囊塞满稻草,立在府衙门前吓唬百官。更离奇的是,朱元璋听后不但没生气,反而拍手叫好,还给杨宪升了官。 说起杨宪,估计很多人没啥印象。他不像朱元璋、刘伯温那样名声响亮,但在明朝初年,他可是个让人不敢小瞧的人物。杨宪,1321年出生在山西太原阳曲,原名叫杨毕,字希武。史书对他早年没啥记载,但能猜到,他不是啥大富大贵的出身,估计就是个普通人家出来的读书人。1356年,朱元璋打下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杨宪投奔过去,从管文书的小吏干起。他这人特别细心,整理文件一丝不苟,字字记录清楚,很快就入了朱元璋的眼。 后来,他的活儿不只是抄抄写写,还干起了情报工作,负责盯着官员的一举一动,算是明朝早期“锦衣卫”的雏形。他眼神毒得很,谁有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比如有次,他发现有个叫张昶的官员私下怀念元朝,立马报告上去,张昶直接被砍了。 这事让朝里的人都怕他三分。1367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让外甥李文忠去镇守浙东,杨宪跟着去了,表面上是帮忙,实际上是监视。他发现李文忠用了张士诚的旧部,二话不说告上去,结果那帮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够狠吧? 到了1368年明朝刚建立,杨宪被提拔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为右丞,朱元璋还亲自赐名“杨宪”,这可是皇帝给的特别待遇。他跟刘伯温关系不错,算是浙东派系的,但跟淮西派的李善长、胡惟庸不对付。刘伯温说他“有宰相之才,无宰相之量”,意思是他脑子好使,但心眼太小,容不得人。这话后来还真应验了。 杨宪治理扬州时,出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主簿宋善言,管账的小官,贪污了200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2斤酒。这200斤稻种值多少钱呢?明初一斤米大概几文钱,200斤撑死也就几两银子,换的烧鸡和酒更是便宜货。这点小贪污在当时不算啥稀奇事,可杨宪的反应太夸张了。他下令把宋善言抓起来,让屠夫把他开膛破肚,把皮剥下来塞满稻草,做成个“稻草人”,立在府衙门口给官员们看。这招够狠,吓得大家都不敢喘大气。 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没觉得杨宪过分,反而夸他治贪有功,还升了他的官。有人可能会问,200斤稻种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吗?其实,这背后有明初的特殊背景。洪武年间,朱元璋刚打下江山,官场腐败还没完全收拾干净,他最恨的就是贪官,想用狠招立规矩。杨宪这事正好对了朱元璋的胃口,杀鸡儆猴,震慑百官。 杨宪为啥这么狠?一是他本来就不是啥心慈手软的人,二是他想在朱元璋面前立威。他管扬州时,地方官员估计都得夹着尾巴做人。这事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也给他树了不少敌,后患无穷。 朱元璋打天下时靠的是铁血手腕,治天下也一样。他对贪污零容忍,洪武年间出了不少狠招,比如“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塞草示众,跟杨宪的手段差不多。朱元璋还搞了个“洪武大案”,杀了好几万人,就为了整顿吏治。杨宪这事在他眼里,可能就是个小试牛刀。 明初官员分两派:浙东派和淮西派。杨宪跟刘伯温是一伙的,靠才华上位;李善长、胡惟庸是淮西派,靠跟朱元璋的老交情吃饭。杨宪升得快,眼红的人多。他在扬州这么一搞,名声大了,但也得罪了不少人。淮西派看他不顺眼,觉得他太嚣张,威胁到自己地位。这时候,他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扬州事件后,杨宪1370年被提拔为中书省左丞,地位仅次于李善长,风头正劲。他负责盯着朝里的大臣,连李善长都得让他三分。可他这人太刚了,不懂得收敛。他公开说李善长没本事,想把他挤下去,还在朝会上当面挑刺。李善长是老狐狸,表面不吭声,背后开始算计。他先把杨宪的弟弟杨希圣弄下台,断了杨宪的帮手。杨宪气炸了,跑到朱元璋面前告状,说李善长不配当宰相。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李善长反击,告杨宪“构陷大臣、肆意为奸”。1370年七月,朱元璋召杨宪对质,估计没听他解释几句,就把他拖出去砍了。史书只说“因罪被诛”,具体怎么死的没写清楚,可能被凌迟,也可能是秘密处决。《明史》都没给他立传,只在别人传记里提了几句,可见他死得多惨,连个正经记录都没留下。尸体都没人敢收,就这么草草埋了。杨宪一死,浙东派失势,淮西派占了上风。李善长和胡惟庸成了朝堂的主角。

0 阅读:0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