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钱钟书追求燕大校花赵萝蕤,可赵萝蕤根本没有看上他,而是喜欢当时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没想到她的原因非常简单又实际:他长得好看。 敬请有缘人留个“关注”,可以发表一下您的精彩见解~ 赵萝蕤:简直是在诗意与硝烟间绽放的玫瑰,1932年的清华园,未名湖畔的垂柳刚抽出新芽,20岁的赵萝蕤攥着德语零分的成绩单站在吴宓先生面前。 这位燕大校花穿着阴丹士林布旗袍,发梢还沾着苏州园林的桂花香,谁料吴宓一拍桌子:德语可以补,这双读透狄更斯的眼睛可难得! 就这样,她成了所里边最年轻的研究生,彼时的赵萝蕤早习惯了被人追捧,父亲赵紫宸是燕大宗教学院院长,母亲是江南望族闺秀。 也因此,她自幼在《唐诗三百首》与钢琴八度音阶间穿梭,16岁保送燕大时,教务长司徒雷登盯着她的成绩单直咂舌:这孩子把高三国文课都修完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在朗润园草坪上用英文演《皆大欢喜》的才女,会为个穷诗人甘愿洗手作羹汤。 1933年深秋,钱钟书捧着《围城》手稿在女生宿舍楼下等到月上柳梢,他自诩"清华无人堪为师",却在这位才女这儿栽了跟头。 赵家客厅里,陈梦家正就着煤油灯修改诗稿,长衫下摆还沾着胡同口的泥点子,这位借住在赵家的"新月派"诗人,怎么看都不像乘龙快婿——直到赵萝蕤脱口而出:他生得实在好看。 这话要搁现在,准得被骂"恋爱脑",可民国才女偏不按常理出牌,赵母摔了景德镇茶盏怒骂:陈家小子除了写酸诗,连聘礼都凑不齐! 赵萝蕤却把每月奖学金掰成两半,自己啃着窝头,省下钱给陈梦家买西装料子,杨绛看着她月月来借钱,摇头叹气:这哪是燕大校花,分明是倒贴的田螺姑娘。 1936年婚礼,赵的珍珠耳坠还是向闺蜜借的,新婚燕尔没几天,"七七事变"的炮火就炸碎了蜜月,小两口抱着诗稿逃往昆明。 西南联大的茅草屋漏着雨,赵萝蕤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旗袍,一边在炉子上煨着中药,一边校对艾略特《荒原》的译稿。 陈梦家在国文系教书,她就在灶台边摆本《神曲》,油烟熏黄了书页,倒衬得但丁的地狱篇更有烟火气。 最艰难时,赵萝蕤养了群芦花鸡,鸡崽子在但丁诗集上拉屎,她也不恼,笑着用鸡毛掸子扫去:你们可比钱钟书先生有福气,他可没在《管锥编》上留过墨宝。 说实在的,这真是不敢想象的场景,她这话传到钱钟书耳里,他倒不生气,反而在《围城》里写了个"穿素色旗袍,会读波德莱尔"的苏小姐,算作另类致敬。 1944年赴美留学前夜,陈梦家把祖传的羊脂玉佩系在妻子行囊上,赵萝蕤在芝加哥大学啃着冷三明治译《草叶集》,惠特曼的自由诗行混着密歇根湖的雪,在她笔下生根发芽。 有留学生笑她"何必自讨苦吃",她扶了扶眼镜:当年能为爱人煮饭,如今怎不能为诗歌站岗? 可命运偏爱捉弄佳人,特殊年代里,陈梦家被挂上"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赵萝蕤在扫厕所时仍揣着《荒原》译稿。 小兵砸碎她的眼镜,她眯着高度近视的眼睛,在地上摸索镜片时还在念叨:艾略特说四月最残忍,可惠特曼的草叶分明在春天疯长…… 1991年,《草叶集》全译本出版那天,赵萝蕤在书房摆了两杯龙井,她或许会对着空气举杯:致敬梦家,听见了么,惠特曼的草叶长到中国来了。 窗外的白玉兰簌簌落在她银发上,像极了七十年前清华园的初见,这个被陈梦家称作"荒原上的奇葩"的女子,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任性"。 她可以在燕京大学堂挥斥方遒,也能在昆明灶台前守着诗稿;能顶着压力翻译禁书,也能在农场劳作时默念十四行诗。 当世人惊叹她翻译的《荒原》竟比原文多三分东方禅意时,她只是笑笑:不过是把艾略特的伦敦雾,换成了苏州的桂花香。 1998年寒冬,赵萝蕤走时床头还放着半页《神曲》译稿,护工说她最后念叨的是"翠龙,翠龙"——那是陈梦家早年写给她的情诗集。 这个集美貌与才情于一身的女子,终究把人生过成了最动人的诗行:起笔是清华园的惊鸿一瞥,落款是永恒的诗意栖居。 主要信源:(著名翻译家赵萝蕤:翻译“荒原”上的奇葩——2022-04-18·北青网)
1901年,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年仅17岁就被迫嫁给了蒋家傻儿子。新婚夜,蒋少爷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