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1个月内3起棍棒教育悲剧#】#暴力教育需要被教育#近期,数起父母“管教

大皖新闻 2025-05-24 15:44:10

【痛心!#1个月内3起棍棒教育悲剧#】#暴力教育需要被教育#近期,数起父母“管教”孩子失当的悲剧引发关注。近日,据媒体公开报道,浙江杭州年仅9岁的天才围棋少年朱某某,在受到父亲家暴后跳楼身亡。多名知情人士称,曾目睹朱某某父亲殴打孩子。《法治日报》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仅今年5月,山东青岛()、浙江温州()都发生了父母管教孩子过程中,殴打导致孩子死亡的案件。几个稚嫩的花朵过早地凋谢,既留给这些家庭无尽的悲痛,也带给公众以启迪和思考。

中国传统的代际模式里,父母不仅对子女存在情感义务,也存在道德责任,“管孩子”是负责任的表现。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人人渴望“争上游”,为避免孩子掉入“下沉螺旋”,不少父母不遗余力鞭策孩子“更上一层楼”。

如此用心良苦,本是好事,但很多孩子尚在懵懂间,家长就患上了成功焦虑症。当孩子的成长速度达不到期望,当育人成效不及“别人家的孩子”,遭遇了失落和挫败的家长很容易将孩子当成“出气筒”。情绪失控的他们,偏好采用“激情教育”“暴力教育”,不仅给孩子带来了身心的双重伤害,也让自己及其家庭追悔莫及。

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暴力教育”涉嫌违法。未成年人尚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需要家长的监护与呵护,起码不能成为被家暴的对象。但是,“暴力教育”很多时候没有被发现、被追究,导致一些家长有恃无恐,甚至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暴力教育”解气了,却用错了育人方法。这样的规训与惩戒,不仅没有对症下药,反而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生硬、冰冷、粗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以致多少孩子在成年后仍不堪回首,不得不“用一生治愈童年”?

成年人体会过生活的不易和现实的坚硬,深知对于普通人而言,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大的希冀所在。然而,孩子对此的理解显然还需要时间和过程。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们走弯路”、渴望孩子们“直线型上升”的良苦用心,孩子们暂时还难以感受到。

育人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父母教育子女不仅需要爱心、耐心和细心,还要懂得教育特点、尊重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规律。通过“暴力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格上的矮化和鞭笞,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明朗的心态,哪怕看上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其长期的、隐伏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小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有些家长并非不爱孩子,而是在成功焦虑的驱使下变得急于求成。他们对爱的理解和表达,存在着偏差、迷失乃至误入歧途,少数“管教”孩子导致死亡的极端案例只是一个缩影。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底线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秩序,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在失范行为和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泾渭分明的界限,看似束缚了个体的权利,实际上是一种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家长为何情绪失控、行为偏差?说到底,他们没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孩子是独立、完整的个体,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居高临下、为所欲为。

这条底线,万万不可失守。

父母管教孩子,并非可以自弹自唱的“私事”。从根本上说,只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涵养社会心态,少一些成功焦虑,“暴力教育”才会失去生存土壤。

一方面,家长要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成长,始终保持禁忌与界限,不能动辄“激情教育”;另一方面,教育需要张弛有度、宽严相济,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宽容,而不是让孩子小小年纪便背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禁止“暴力教育”,并不意味着家长不能对孩子们进行惩戒,关键要把握好边界与尺度。向体罚和暴力说“不”,用“有温度的教育”点燃希望之灯,方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安徽时评,配图:AI制图)

0 阅读:0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