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进宫参见慈禧,太监李莲英故意不让他进去。李鸿章生气地说:我乃朝廷重臣,你敢拦我?不料,几天后,嚣张的李鸿章战战兢兢地写了一封信,装了20万两银票给李连英。 光绪元年春日的紫禁城笼罩着一层薄雾,官至直隶总督的李鸿章站在储秀宫外青砖地上,朝服下摆被晨露洇湿半截。 这位剿灭太平军、筹建北洋水师的疆臣重臣,此刻却被个蓝绸补服的太监拦在殿外。 李莲英斜倚着汉白玉栏杆,尖细的嗓音混着鸟雀啁啾:"老佛爷凤体违和,李中堂且往值房候着。" 三天三夜,储秀宫的铜钉朱门开了又合,往来太医的官靴踩过积水,就是不见传召。 李鸿章在狭小的值房里来回踱步,案上凉透的茶水映出他铁青的面色,第四日清晨,恭亲王奕訢入宫议事,这才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慈禧得知实情后,忙不迭宣召时,李鸿章膝盖早已跪得发麻。 储秀宫东暖阁里,鎏金珐琅自鸣钟滴答作响,李鸿章抬眼偷觑,慈禧正捻着翡翠佛珠听李莲英回话,那阉人弓着腰像只煮熟的虾米,嘴里却振振有词:"奴才确是瞧着老佛爷咳了半宿,想着让李中堂多歇会儿......" 话没说完,慈禧手里的茶盏"当啷"磕在紫檀几上,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这场官司终究没打出个黑白,慈禧既要倚仗李鸿章操办洋务,又离不得李莲英伺候起居,最后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李鸿章回府后砸了整套青花茶具,幕僚们躲在廊下大气不敢出。 当夜书房烛火通明,这位淮军统帅咬着牙关写请帖,邀李莲英三日后天津卫吃海鲜。 信使快马加鞭往京城赶时,李莲英正躺在藤椅上剔牙,小太监举着铜盆接他吐出的葡萄籽,另一个跪着捶腿。 见着烫金帖子,他眯眼笑成朵菊花:"李合肥倒是识相。"次日天不亮就带着八个跟班上了骡车,车辕上"肃静""回避"的虎头牌撞得叮当响。 骡车刚出朝阳门,宫里飞马来追,李莲英掀帘子时,传话太监满头大汗:"老佛爷说天津卫湿气重,让总管即刻回宫伺候。" 这话听着蹊跷,李莲英心里却跟明镜似的,八成是慈禧看穿了李鸿章的杀招。 回宫路上,他攥着轿帘的手直发抖,后脖颈子凉飕飕像架着刀。 李鸿章在天津卫等了三日,海货都臭了码头,听探子说李莲英半道折返,冷汗顺着朝珠往下淌。 当夜叫来账房,二十万两银票装进紫檀拜匣,外附书信堆满谦辞。 管家星夜兼程送进宫时,李莲英刚伺候完慈禧就寝,展开信纸对着烛火细看,鼻子里哼出冷笑。 此后朝堂上再见面,两人倒像没事人似的,李鸿章照常递折子议新政,李莲英照旧扶着慈禧听戏。 只是每逢节庆,李府总要多备几车"土仪"往太监宅子送;宫里传旨的差事,李莲英也再不派干儿子去直隶地面,这般微妙平衡维持了二十年,直到甲午年黄海炮响才被打破。 要说这桩公案里的弯弯绕,倒应了《清史稿》里那句"宦寺之祸,始于微末"。 李莲英的跋扈,根源在慈禧晚年"凡折奏、廷寄、疆吏禀牍,多委莲英代阅"的权力让渡;李鸿章的忍气吞声,实则为保全北洋水师的无奈之举。 两位晚清风云人物的纠葛,恰似紫禁城斑驳的宫墙,外头看着金碧辉煌,里头早被白蚁蛀空了梁柱。 参考资料:《清史稿-卷四十一李鸿章传》《晚清有个李鸿章》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9评论】【36点赞】
飞天
瞎吹,李莲英怎可能与李鸿章比,还20万白银。老佛爷也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