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开战前,中国提前买下千台发动机,西方很好奇中俄想干什么?美国智库注意到,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中国从俄罗斯采购了约千台发动机,这一数量远超2020年的460多台。 于是,美国智库的报告直接把矛头指向中国,暗示这是在为“站队”做准备。但实际上,这背后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深层逻辑,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有其战略考量。 2020年中国只进口460多台发动机,到2022年直接翻一倍,一口气买了上千台。D-30KP-2和AL-31这两款发动机,对军机来说就像人的心脏,没了它们飞机根本飞不起来。 为啥突然大量采购?就像家里装修,主材料还没备好,得先买点现成的应急。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方的短板,虽然国产WS-10、WS-15正在研发,但技术难题不是短时间能攻克的。 就拿运-20运输机来说,一开始用俄罗斯发动机,后来才慢慢换成国产的,这个替换过程需要时间。提前多买点,就是为了保证飞机生产线不停工,稳稳当当造飞机。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买更先进的发动机?这里面有个现实问题。俄罗斯的发动机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成熟可靠,而且和中国现有的军机兼容。 中国的轰-6K和运-20已经用惯了D-30KP-2,如果突然换别的型号,整个飞机的设计都得改,成本太高。所以,继续采购俄罗斯发动机是最经济的选择。 美国智库认为中国可能在为俄乌冲突“站队”,但中国一直强调中立。中国从俄罗斯买发动机,其实就是正常做生意。 中俄是好伙伴,在军事技术上各有所长,刚好能取长补短。而且中方买发动机的时候,自家的发动机研发也没落下,没把宝全押在进口上。 为啥要多囤点发动机?全球供应链太容易出问题了。俄乌冲突一爆发,谁也说不准哪天俄罗斯的发动机就供不上了。 歼-20以前用俄罗斯AL-31发动机,人家要是突然不供货,飞机研发立马就得“掉链子”。多囤点发动机,就跟家里囤过冬粮食似的,不怕被人卡着命脉。 但中方可没光靠进口,国产发动机研发一路猛追。 现在WS-10“太行”发动机装上飞机就能用,WS-15让歼-20换上了“中国芯”,运-20B运输机也用上国产涡扇-20,产量一个劲往上冲。 美国那些智库担心也正常,毕竟中国军事技术发展这么快,自然会影响全球军事格局。但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保障自身安全,而不是和谁对抗。 总的来说,中国采购千台发动机,这既是未雨绸缪的战略储备,也是给国产技术争取时间的无奈之举。西方的质疑,更多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万万没想到!印度竟然向加拿大求和了!25日,印度外长苏杰生主动致电加拿大外
【3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