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说得好!为什么让三千万国企工人从头再来?为什么你们自己不从头再来? 艾跃进教授这句话,戳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最扎心的地方。那时候全国几千万工人突然没了饭碗,政策说 “减员增效”,但真正 “增效” 的红利没多少人看见,倒是 “减员” 的苦全让工人扛了。 九十年代的国企,其实就像个大院子。一个工厂不光管生产,连职工的生老病死、子女上学都包了。那时候的工人进厂就像进了保险箱,虽然工资不高,但一辈子吃喝不愁。 可到了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一来,这些国企突然发现自己根本竞争不过民营企业。设备老化、人浮于事,很多厂子年年亏损,成了国家财政的大包袱。 1998 年朱镕基总理上台,一场前所未有的国企改革开始了。政策叫 “抓大放小”,意思是保住大企业,中小国企该关的关、该卖的卖。可这 “抓大放小” 落到地方,就变成了 “一关了之”。 东北某钢铁厂 38 万职工,一下子就有 20 多万人下岗。这些工人大多四五十岁,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突然就没了工作。 更要命的是,那时候社保体系还没建起来,很多人连基本生活费都拿不到。东北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有些下岗工人为了省煤,大冷天在家里穿着棉袄棉裤,就着咸菜啃馒头。菜市场里,捡烂菜叶的、翻垃圾桶的,好多都是曾经的国企职工。 最让人寒心的是 “买断工龄”,辛辛苦苦干了三十年,厂里给个一两万就把人打发了。有些地方更过分,说好的补偿款被层层截留,到工人手里就剩几千块。 一个东北的老师傅,买断工龄拿了 8000 块,转头就用这钱买了农药喝下去。他媳妇哭着说:“这哪是买断工龄,这是买断命啊!” 艾跃进教授这话,其实是在质问:凭什么让工人承担改革的全部代价?那些制定政策的人,那些在改革中赚得盆满钵满的人,为什么不用 “从头再来”?你让工人下岗去摆摊、去扫大街,可你自己敢不敢也从高位上下来,重新找工作?这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这是公平问题。 更讽刺的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 “政绩”,把国企资产低价卖给私人老板,美其名曰 “盘活资产”。结果呢?老板拿了厂子就裁员,把设备一卖,卷钱就跑。工人不仅丢了工作,连厂子都没了。这种 “改革”,说白了就是把国家的钱装进私人腰包,把工人推进火坑。 当然,我们得承认,国企改革确实有其必要性。九十年代的国企效率太低,不改革国家经济就没法发展。但改革不能以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 那些下岗工人,他们不是 “包袱”,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五十年代 “一五” 计划,他们勒紧裤腰带建工厂;六十年代三线建设,他们拖家带口去深山;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他们又用血汗支撑着国家的原始积累。 可到了九十年代,他们却成了 “改革的代价”,这公平吗?后来国家也意识到了问题,开始搞再就业培训、完善社保体系。但这些措施来得太晚了。很多下岗工人已经错过了最佳就业年龄,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 更严重的是,这场改革撕裂了社会信任。工人阶级曾经是 “领导阶级”,突然之间成了被抛弃的对象,这种心理落差比经济困难更伤人。 艾跃进教授的话,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改革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任何改革,如果让最底层的人承担全部代价,那这个改革就是失败的。
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说得好!
静雅云影伴霞翩
2025-05-26 10:12: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