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广东农民为了找肥料跑进了一个溶洞里,却在洞内发现了很多动物和人类的骨头化石,后来经过专家鉴定,溶洞里的人类骨头距今竟然已经有十几万年了! 1958年6月的广东韶关正值农忙时节。 马坝镇周边的村庄响应上级号召开展农业生产竞赛,村民们绞尽脑汁寻找提高产量的办法。 狮子山附近稻田的长势格外喜人,这引起了当地农民谢阿才的注意。这个被乡亲们称作"人精"的庄稼汉,独自背着竹篓上了山。 狮子山由两座石灰岩孤峰组成,远看像伏地的雄狮。 山上土层稀薄,植被稀疏,半山腰的溶洞却别有洞天。 洞内石笋林立,积水清澈见底,地面覆盖着黄褐色泥土。 谢阿才抓起一把泥土搓了搓,发现质地细腻湿润,当即装了几袋送去农科所检验。 检验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些泥土含磷量高达33%,是绝佳的天然肥料。 消息传开后,各村村民扛着扁担箩筐涌向溶洞。 挖土过程中,有人刨出些硬邦邦的"石块",仔细辨认才发现是动物骨头。 庄稼汉们不懂这些陈年旧骨的价值,随手把挖出来的化石扔在洞口,渐渐堆成了小山包。 三个月后,县文化馆干部下乡检查时发现了这堆"石头"。 这位戴眼镜的中年人蹲在地上翻看半天,突然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快停手!这些都是宝贝啊!"他连夜联系省博物馆,三天后十几辆吉普车开进了马坝镇。 专家们在溶洞里展开地毯式搜索。随着毛刷扫去浮尘,犀牛角、野猪牙、剑齿象腿骨等化石相继出土,最惊人的发现藏在洞底——八块灰白色的人类头骨碎片。 修复工作持续了半年,拼凑出的头盖骨虽不完整,但眉骨凸起、鼻梁扁平等特征清晰可见。经测定,这些骨头距今约13万年,属于早期智人。 这次发现填补了华南地区古人类研究的空白。 被命名为"马坝人"的头骨既有北京猿人的原始特征,又带着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影子,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洞内同时出土的旧石器工具,更让考古界如获至宝。消息传开后,英国《自然》杂志专门刊发论文,日本考古队也申请前来考察。 当年参与挖掘的村民还记得,谢阿才后来成了公社的劳动模范。 他总爱蹲在田埂上抽旱烟,逢人便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比金子还金贵。"这话倒应了那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谁也没想到找肥料的锄头,竟刨开了十几万年前的历史。 2019年,马坝人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韶关市政府投资扩建了遗址公园,新落成的博物馆里陈列着3D复原的马坝人头像。 谢阿才的孙子谢志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开馆仪式,这个戴着草帽的老农在爷爷当年取土的溶洞前留影,照片登上了《南方日报》头版。 202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确认马坝人与现代华南人群存在遗传连续性。项目负责人李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感慨:"这些沉睡在山洞里的祖先,正在用科技手段'开口说话'。" 信息来源: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官网《马坝人遗址研究新进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韶关马坝人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方日报》2019年10月15日头版报道《马坝人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自然》杂志1959年第184卷论文《中国华南地区早期人类化石发现》
1958年,广东农民为了找肥料跑进了一个溶洞里,却在洞内发现了很多动物和人类的骨
文栋说明星
2025-05-26 11:33:42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