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新婚3天的战士,奔赴老山战场壮烈牺牲。谁知,他的妻子竟改嫁给他的亲哥

安卉的 2025-05-26 16:45:30

1984年,新婚3天的战士,奔赴老山战场壮烈牺牲。谁知,他的妻子竟改嫁给他的亲哥哥。可是,30年后,这个女人在祭拜丈夫时,竟然嚎啕大哭。 敬请有缘人留个“关注”,可以发表一下您的精彩见解~ 1984年的豫东平原,麦浪翻滚得正欢,谢玉花攥着丈夫王长献的军装袖口,指节发白,这件洗得发白的绿军装还是去年探亲时穿的,如今成了最后的念想。 三天前,村口的老槐树刚见证过他们的婚礼,喜糖的甜味儿还没散尽,部队的吉普车就碾着满地红纸来了。 等我回来。 王长献撂下这句话就跨上了车,谢玉花追着车尾跑了半里地,绣花鞋陷进泥里,眼睁睁看着那个背影缩成个小黑点。 她哪里知道,老山前线的炮火比麦子熟得还快,这个21岁的副班长,会永远定格在八里河东山的硝烟里。 王家土坯房的门槛都快被踩平了,部队来人那天,王长献他爹攥着三等功证书,枯树皮似的老手直抖。 谢玉花盯着墙上褪色的奖状——那是丈夫当兵第二年得的"训练标兵",突然"哇"地哭出声,这哭声惊醒了炕上瘫痪的大哥王长义,也惊飞了梁上的燕子。 村里人嚼舌根的话像苍蝇似的嗡嗡转,"克夫""扫把星"这些词儿,谢玉花不是没听见。 可当她看见王长义拖着残腿摸索着给猪崽添食,看见二妹辍学在田埂上割草,看见婆婆把最后半碗玉米糊糊推给她时,这个倔姑娘把牙一咬:改嫁! 改嫁的对象让全村人跌破眼镜——正是瘫痪在床的王长义,族老们急得直跺脚:哪有新妇守寡三月就改嫁大伯哥的? 谢玉花梗着脖子:长献走前托我照看这个家,我总不能让老王家散了摊...三十年光阴能把姑娘熬成老妪,却没磨灭谢玉花眼里的光。 她像头拉磨的驴,天不亮就下地,半夜还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王长义的轮椅被她推得油光水滑,二妹考上了师范,三弟盖了新房,连婆婆临终前都攥着她的手说:玉花啊,你是王家的福星。 2014年清明,麻栗坡的雾气洇湿了谢玉花的鬓角,当她摸到冰凉的墓碑上"王长献"三个字时,三十年的硬气轰然倒塌。 她像被抽了筋似的瘫坐在地,攥着从老家带来的麦穗哭嚎:长献啊,你瞅瞅咱家现在……哭声惊飞了林间的鸟,也惊动了来扫墓的战友。 同年夏天,河南省慈善总会的慰问车颠簸着开进王家小院,邓永俭会长捧着"光荣烈属"的牌匾,看着满墙的奖状直叹气。 谢玉花搓着发皱的围裙,局促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政府给的抚恤金够花,俺不能要……话没说完,就被王长义打断:收下吧,让烈士安息。 这话像根针扎进谢玉花心里,她想起去年站在烈士陵园,看着成片的墓碑,突然明白王长献们用命换来的,不只是一个家的完整。 如今,当她接过慰问金时,手抖得比当年送丈夫出征还厉害,2022年八一前夕,慈善总会的慰问名单上又添新名字。 谢玉花摸着泛黄的结婚照,照片里王长献的军装还是那么挺括,这些年来,她总梦见丈夫穿着这身衣裳冲她笑,醒来却发现枕巾湿了大半。 邓永俭会长对着烈士遗像三鞠躬,小院东屋还保持着肖思远牺牲前的模样,婚房的红漆柜子积了层薄灰。 肖母抹着泪说:这孩子总说等转业就结婚……话音未落,就哽咽得说不下去。 从加勒万河谷到老山,从肖思远的"清澈的爱"到王长献的"等我回来",烈士们把青春刻进界碑,烈士遗孀们用皱纹守着承诺。 这是三等功,这是老山前线发的……她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泛黄的证书,仿佛又摸到丈夫掌心的茧。 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年慰问的烈属渐渐少了,不是遗忘了,而是烈士家属们挺直了腰杆。 就像谢玉花,她不再需要慰问金,却把积蓄捐给了村里的助学基金,当谢玉花们把烈属证仔细收进檀木盒,当肖母们把儿子的军装叠了又叠,她们守着的不仅是小家的灯火,更是这个国家不灭的军魂。 正如麻栗坡陵园的青松,年轮里刻着的不只是风雨,还有永不褪色的忠诚。 主要信源:(河南省慈善总会开展“致敬英雄”八一慰问活动 缅怀先烈致敬英雄——2022-07-29·大河报)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