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炊事员陶洪礼给前线送饭,路上,他遇到一个越军哨所,因嫌哨所碍事,他对

诸葛利剑 2025-05-26 17:36:10

1979年,炊事员陶洪礼给前线送饭,路上,他遇到一个越军哨所,因嫌哨所碍事,他对战友说:“这个鬼东西挡路,把它端了吧!” 1979年,中越边境战火正浓,一个叫陶洪礼的炊事员背着饭菜赶往前线,却被一个越军哨所挡了道。这地方卡在路上,像个钉子户,他皱着眉头琢磨了一下,没想着绕路,反而对战友撂下一句:“这鬼东西碍事,端了它得了!”就这么一个念头,他从送饭的伙夫摇身一变成了战场上的硬汉。这事儿听着简单,可背后藏着多大的胆子和血性?接下来咋办,他能不能成,跟着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陶洪礼,1955年出生在南方农村,家里条件普通,从小干农活长大,苦日子过惯了,人也实诚。1973年,他参了军,进了后勤部队当炊事员。别看是做饭的岗位,他可没把自己当后勤兵看轻。平时炒菜做饭忙完,他就去练体能扛柴火,摸枪练准头,晚上还常加练几圈跑步。他心里有杆秤,觉得自己是兵,不管啥岗位,上了战场都得硬气。这股倔劲儿,愣是让他在灶台边练出了几分军人味儿。到了1979年,中越战争开打,他被调去前线保障部队伙食,带着满腔热血上了路。 那次送饭的突发状况 1979年某天,陶洪礼和一个战友背着饭菜往前沿阵地赶。路上有个越军哨所,正好堵在必经之处。这哨所不大,但位置刁钻,敌人守在那儿,明显是想卡住我军后勤补给线。陶洪礼一看这架势,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绕路?太远,饭菜凉了不说,前线战士还得饿肚子。他合计了一下,觉得不能让这东西坏了大事,干脆对战友说要把哨所给收拾了。战友也没含糊,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动手。 他们瞅准机会,摸黑靠过去,先干掉了外面的哨兵。没想到里头还有敌人,动静闹大了,枪声一响,情况就乱了套。战友肩膀挨了一枪,血流了一地,陶洪礼硬是拖着他躲起来,一边还击一边撑着。敌人越聚越多,他子弹都快打光了,眼看就要顶不住。关键时候,我军援兵赶到,带着冲锋枪一阵猛打,敌人被收拾得七零八落。仗打完,陶洪礼顾不上歇口气,背起饭菜接着往前走,总算把热饭送到了战士手上。 这次行动不算啥大仗,可陶洪礼一个炊事员愣是干了战斗兵的活儿,部队里传得挺开了。领导一听,觉得这家伙不简单,一个伙夫能有这胆识,还保住了前线补给,硬是给他记了一等功。这荣誉可不小,要知道,全军上下炊事员里拿一等功的,他算是独一份。战友们提起这事儿,都乐呵呵地说,老陶送饭那是附带功能,顺手还能端个哨所,够硬气。 仗没打完,陶洪礼还接着干他的老本行,每次送饭都多留个心眼,身上总揣着家伙。路上再碰见敌人,他也不慌,小规模交锋里总能占上风。战士们都拿他打趣,说他送饭跟送“惊喜”似的,敌人见了都得头疼。战争结束后,他没离开部队,一直干到退役。回了老家,他日子过得低调,可村里人一提起他,都竖大拇指,说这是他们见过最牛的炊事兵。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他的故事还是没淡,口口相传,成了个活招牌。 陶洪礼这人,没啥高大上的背景,也不是天生英雄,就是个农村出来的普通兵。可他硬是在关键时候站了出来,用行动证明了啥叫不当怂包。他的事儿听着挺接地气,没那么多花里胡哨,就是实打实的胆子和担当。战争里,这种人不少,可能没他这么出名,但都一样是顶梁柱。搁现在看,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也挺能鼓舞人的。甭管啥年代,日子总有坎儿,学学老陶,咬咬牙往前冲,没准儿也能干出点名堂。 其实不光陶洪礼,战争里这种普通人干大事的例子多了去了。后勤兵、卫生员,甚至老百姓,关键时候都能豁出去。陶洪礼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他牛在哪?不是说他多能打,而是他没把自己局限在炊事员这框框里。搁他身上那句话,战场不分岗位,真到了紧要关头,谁都能顶上。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和平年代里,咱们碰不上打仗,可生活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不也得靠这股劲儿扛过去吗? 陶洪礼这辈子没啥惊天动地的成就,可他那股子精神劲儿,确实让人服气。他不是啥文化人,也没留啥豪言壮语,就是用行动告诉大家,普通人也能硬气一回。现在回想他端哨所那段,谁听了不得说一句“够种”?这故事听着带劲儿,更让人琢磨,咱自己要是碰上啥事儿,能不能也像他似的豁出去一把。说白了,他的事迹就是个镜子,照照自己,也照照身边人。 陶洪礼一个小炊事员,端了个哨所,送了顿热饭,硬生生成了传奇。这事儿听着带劲儿,更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和平年代咱用不上打仗,可生活中总有自己的“哨所”要端,你说是不是?老陶的故事就摆在这儿,激励人往前冲。大家伙儿咋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或者说说你身边那些不起眼却硬气的人吧,咱们一块儿把这精神传下去!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