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无人机大战升级#,华盛顿斡旋被指失败!特朗普罕见批普京,俄方回应】#俄对乌发动最大规模的无人机攻击# 乌克兰军方26日表示,俄罗斯正在对乌发动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攻击。25日夜至26日晨,俄方向乌克兰发射了355架无人机和9枚弹道导弹;24日夜至25日晨,俄向乌发射了298架无人机和69枚导弹,袭击乌首都基辅等30余座城市和村庄,造成至少12人死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斥责“美国的沉默”鼓励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行动。美国总统特朗普25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猛批普京和泽连斯基。特朗普称,他一直同普京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但普京现在变得“疯狂”,“泽连斯基总统的言论也对他的国家毫无益处,他说的每句话都在制造麻烦,我不喜欢这样,最好立刻停止。”俄罗斯方面26日没有直接回应特朗普的批评,仅称,俄方打击乌克兰军事目标,是对乌克兰袭击俄方设施的回应。
“72小时的火焰复仇”↓
“72小时的火焰复仇,导弹摧毁半个乌克兰”——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网26日以此为题报道称,俄连续第4天对乌克兰境内目标实施打击,燃烧的军工厂、港口、机场以及引爆的武器库、装有弹药列车的黑烟一直弥漫在乌克兰上空。俄专家估计,这是俄军有史以来对乌克兰军事目标实施的时间最长和最大规模的打击之一。
《论据与事实报》网称,位于基辅的乌克兰最大无人机生产厂安东诺夫工厂遭到俄军袭击,引发的火灾直到第三天都没有被扑灭。美国卫星记录了多次重复爆炸和新的火源。26日凌晨,俄罗斯出动数百架无人机、数枚“伊斯坎德尔”导弹,再次将乌克兰的军事目标变成了一场大火。
法新社称,俄罗斯连续3天对乌克兰进行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乌防空系统几乎饱和。《纽约时报》称,俄罗斯一次性动用了超过250架无人机袭击乌克兰,这个数量在战争开始阶段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随着武器的大规模生产,这已成为可能。
据《乌克兰真理报》报道,泽连斯基26日凌晨表示,这次袭击是自俄罗斯“全面入侵”开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特别是封锁资金流动和禁止俄罗斯石油贸易。CNN称,泽连斯基还称:“全世界都可以去度假,但战争仍在继续,尽管有周末和工作日。这不容忽视。美国的沉默,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沉默,只会鼓励普京。”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特朗普25日罕见对普京发出批评。他先是当着记者的面批评普京“到底怎么了”,之后又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我与普京一直关系很好,但他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完全疯了!”“我一直说他想要整个乌克兰,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这证明我是对的,但如果他真这么做了,将会导致俄罗斯的覆灭!”
俄方“礼貌”回应特朗普批评 ↓
面对多方指责,俄方坚称,这是对乌袭击俄民用设施的报复。据塔斯社26日报道,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普京总统正在做出必要的决定,以确保我们国家的安全。我们都目睹了基辅政权在外国领导人抵达莫斯科庆祝胜利日前夕对他们的威胁,在如此重要的一天之前试图用无人机袭击俄领土、主要城市和首都。这些企图还在继续,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俄罗斯国防部25日发布通报说,24日夜至25日晨,俄多地共击落205架乌克兰无人机。26日,俄防空系统又击落96架乌克兰无人机,其中6架是在莫斯科地区上空。
许多媒体注意到,佩斯科夫淡化了特朗普对普京的批评。BBC称,佩斯科夫首先感谢美方为俄乌启动和平谈判提供的帮助,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我们衷心感谢美国人,也感谢特朗普总统”。他接着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特朗普的话)可能与每个人的情绪过载和情绪化反应有关。
BBC评论称,俄方对特朗普批评普京“疯狂”的回应是非常礼貌的,尤其是按照俄罗斯的标准。“这表明了俄罗斯不与美国总统对抗的决心,莫斯科一再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受益。”
德总理:取消对援乌武器的射程限制 ↓
法国总统马克龙26日表示,希望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愤怒“转化为行动”,对俄罗斯施加严厉制裁。德国总理默茨同日宣布,西方主要盟国供应给乌克兰的武器“不再有任何射程限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武器),这意味着乌克兰现在可以自卫,攻击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它过去几乎没有这样做,但现在可以这样做。”
近日的俄乌冲突升级发生在特朗普和普京通话一周后。英国《卫报》26日称,从俄乌2022年3月以来首次直接谈判结束后的一周情况看,根本就没有任何停火的迹象,特朗普的介入失败已经非常明显。在特朗普上周和普京通话两小时之后,就连美国自己的国防情报局都认为,俄方今年会持续作战。目前西方和乌克兰官员预计,俄方可能会在夏天再次尝试发动大规模进攻。此外,由于地面战陷入僵局,双方之间的远距离无人机大战可能进一步升级。
《卫报》引述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奥布莱恩的分析称,近期的俄乌直接谈判并未带来任何停火希望,特朗普能推动俄乌谈判达成协议的假象已告终结。“如果特朗普退出不管,那么乌方将面临若干艰难的问题:美国还会不会继续提供足够的军事援助?欧洲能否填补上美国退出后留下的真空?”(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肖新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甄翔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