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拿刀划破了刚出生3天的女儿后背。看着女儿气息越来越微弱,妻子痛哭不止。谁料,他的这个行为,竟然救了无数的中国婴儿。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对于张金哲一家来说,那年八月的几天就像漫长的噩梦。张家刚迎来了一个新生命,本来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可没想到,仅仅三天,这个小生命就突然高烧、皮肤肿胀,呼吸越来越弱。 家里人都慌了,妻子守在摇篮旁,一夜没合眼,眼睛红肿。孩子一点点失去力气,脸色发灰。张金哲也没睡,他是医院里的外科医生,可看着自己的孩子,他第一次觉得无能为力。 那时候,全国各地医院都有新生儿得一种怪病,起初皮肤发红,几小时后变成肿块,很快就化脓、坏死。孩子们几乎没有能挺过去的。医生们都束手无策,看着一个又一个婴儿没了呼吸。没人知道怎么救。这个病后来叫“婴儿皮下坏疽”。 张金哲心里着急,医院里讨论过,有人提议给孩子切开脓肿引流,可大多数医生反对。那时候的小儿外科刚起步,婴儿太小,动刀子的风险太大,大家都担心手术孩子受不了。他们更愿意用抗生素、外敷药,哪怕结果是看着孩子一点点恶化。 可现在轮到自己孩子,他再也等不下去了。那晚,妻子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眼里全是泪水,她几乎求丈夫别动刀。张金哲没有再劝,他知道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赌一把。万一不试,就是眼睁睁送孩子走。于是,他翻出自己的手术包,消毒了刀具和纱布,咬牙在女儿后背肿胀最厉害的地方轻轻切开。脓液很快流出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孩子的哭声很弱,妻子的眼泪止不住。做完手术,他一直守在孩子身边,紧紧捏着女儿的小手,不敢有一刻松懈。 那一夜,每个人的心都悬在嗓子眼上。直到天快亮时,孩子的呼吸终于平稳了些。妻子又哭又笑,谁也没想到,这一刀竟然成了全家的转折点。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张金哲的女儿不仅活了下来,身体慢慢恢复,过了几天竟然能吃奶了。这个消息在医院里传开了,很多医生都感到不可思议。大家过去都以为,婴儿皮下坏疽没法治,动刀子风险太大。可张金哲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作“实验”,救回了孩子的命。 他把这次手术的全过程和护理细节都仔细记录下来,并和同事反复讨论。他没有急于宣扬自己有多大胆,而是把每个细节都用最普通的词写清楚。比如切口大小、用什么消毒、术后怎么换药、观察哪些反应。正因为自己是医生,他比谁都明白,每一个小环节出错,都可能要了孩子的命。 很快,北京各家医院开始尝试用他的办法来救治婴儿皮下坏疽的孩子。张金哲还把手术过程和理论基础写成简明的小册子,邮寄到外地同行手里。很多外地来的医生专门赶到北京来请教。全国各地医院的产房、儿科,都开始按照他的经验试着给病危的新生儿切开引流。仅仅过了两年,全国婴儿皮下坏疽的病死率一下子从原来的百分之百降到百分之十以下。 有医生打电话向他报告,有的孩子发病后早一步动刀,几乎都救过来了;也有医生说家长起初不敢同意,但看到别的孩子救活了,主动要求医生试一试。这种从绝望中拼出来的希望,成了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家庭唯一的指望。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场医疗突破,就是从一间普通宿舍里、一个父亲的决断里开始的。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什么仪式感,就是一个父亲把生死赌注压在自己孩子身上,最后带来了全国范围的改变。 张金哲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做“大事”。他1920年生在天津农村,家境一般。父亲是普通农民,上初中时恰逢战乱,几经辗转才考上了燕京大学。“治病救人”是他从小的梦想,就报了医学院。学业一路走得很苦,抗战时期,他为了上学南下上海,换了好几所学校才读完医学。 1945年毕业回到北京医院工作时,中国还没有小儿外科这个专门门类。孩子生病、尤其是婴儿,大家都束手无策。那时的外科大夫更愿意给大人治病,因为小孩手术难度太大。张金哲在医院里兢兢业业,碰上能救的孩子尽量去救,也常常见到父母无助流泪。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部门下决心加强妇幼健康,张金哲抓住机会,带头成立了北京第一个小儿外科病区。那时候设备简陋,只有几张病床,两间小手术室,很多难题都是边做边琢磨。张金哲和同事们轮流守夜,为了孩子们能多活一天,常常累到饭都顾不上吃。 几十年间,他发明了很多简便实用的小工具,比如手术钳、引流管,还带头改良麻醉方法。他总说,救孩子是个细致活,不能光靠一腔热情,要动脑筋、讲细节。后来他做了医院的小儿外科主任,一边看门诊,一边教年轻医生手术。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他一生没什么奢望,只想让每个孩子平平安安地长大。在他心里,医术就是要实用、能救人。遇到困难不怕事,能解决问题就要大胆去试。 2022年冬天,张金哲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102岁。家人按照他生前遗愿,把遗体捐给了医学院。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安慰。
1949年,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拿刀划破了刚出生3天的女儿后背。看着女儿气息越来越
语林娱娱乐
2025-05-27 11:04:15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