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之前的海外汽车市场话题,继续聊聊,选择留在被制裁国家的中国品牌。
有个中国品牌简称C,在该中东市场已经耕耘多年。早在2004年,就与该国三大国营汽车制造厂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出口散件、当地组装的形式在当地销售。
该国被制裁后,C品牌面临重大抉择:要不要放弃该国市场?
要走,连续十几年的投入、每年10万多的销量,数十亿的利润就全部打了水漂。
要留,就必须应对连带制裁、结汇两大地狱级考验,其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难以估量。
经过综合考虑后,C品牌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在该国深耕。除了已经投入的巨量资源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各大国际品牌纷纷撤离,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而该国市场需求依然坚挺,只要克服困难,就能挣大钱!
后来的事实证明,坚持留下来的决定非常正确。由于强烈的市场需求,和供应的不匹配,C品牌汽车供不应求,不仅销量猛增,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溢价空间——国内只卖10万的车,在当地售价折合RMB20万以上,单台毛利高达1万美元以上!
C品牌为了绕过连带制裁,采取了很多措施,本博略有耳闻但了解的不甚具体,且涉及一定行业风险,在此就不展开了。
至于结汇问题,早期确实令C品牌非常头痛。据一些消息,C品牌在当地的合资公司账上累积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现金,但是以当地货币形式存在。为了将这些钱取回,也采取了一些特殊手段,主要是利用该国盛产的大宗商品作为交易媒介,支付一部分费用进行兑换。
总体来说,海外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机遇,复杂的国际环境是挑战。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多年前的愿景: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正在这一代汽车人的努力下,一步步的实现。
#汽场全开## 新能源大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