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吼孩子来让孩子听话,不是教育而是驯化

畅畅谈育儿 2024-10-22 12:09:48
我发现,我们有时候尤其是长辈,常以“训化动物”之法管孩子。孩子一旦出现不合期待的行为,便立刻训斥、威胁,让孩子心生畏惧而停止行动。 . 孩子好奇乱碰东西吼道:“你的手怎么就那么欠打,到处乱动,弄得乱七八糟,你再动我就打你了。” . 孩子抢玩具吼道:“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还抢弟弟玩具,每次带你出来玩都这么不省心,以后不带你出来了。” . 孩子吃饭弄脏吼道:“你怎么总是搞得脏兮兮啊,一点也不讲卫生,再乱丢我就打你手了哈。” . 这种方式虽看似能快速让孩子暂停不良行为,却忽略了关键:孩子是人,有感受、有情感。只关注行为而无视内心感受与内在成长,是训化不是教育。 . 一个常被贴标签、恐吓、吼骂的孩子,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他会觉得被批评的自己不被爱,甚至比大人更痛恨那部分自己。久而久之,这种自我痛恨会转化为深深的羞耻感,让孩子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 当类似场景出现,被羞耻感包围的孩子只能找理由逃避痛苦,这便是孩子越骂越皮、喜欢推脱撒谎的深层原因。 . 教育不应只是规范行为、把孩子训化成听话模样,而应关注孩子内心,培养其自给自足的内心,同时给予行为边界与约束。 . 1️⃣看见和接纳孩子感受并设定行为边界。 如孩子抢玩具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一定很喜欢那个玩具,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它,妈妈看见你的感受了。但玩具确实不是我们的,抢是不允许的。现在你要自己把玩具还给弟弟,跟弟弟道个歉,还是要妈妈陪你一起去呢?” . 如此,既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又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对错。孩子会觉得即使犯错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从而更有勇气承认错误并做出改变。 . 2️⃣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你想要弟弟玩具,可以问他是否愿意分享,妈妈不能让你抢,会伤害弟弟。看来弟弟也很喜欢这个玩具舍不得分享,你觉得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 如此,孩子会发现除抢之外还有安全可行的方法,进而发散思维。 . 📚《看见孩子》书中提到,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自对内心的感知。关注孩子内心世界而非外在行为,是他们未来更好应对问题的关键。 . 人只有在感到安全和被认可时,才能作出好决定。所以,任何时候都应多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看见和接纳孩子感受,这才是孩子树立良好行为的关键步骤。

0 阅读:4

评论列表

王狗蛋

王狗蛋

1
2024-10-22 14:42

学会了

畅畅谈育儿

畅畅谈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