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旬老人年轻时犯错入狱,妻子跟他离了婚,独自抚养女儿长大。老人出狱后,没地

聊聊环宇事 2024-10-31 16:18:40

上海,7旬老人年轻时犯错入狱,妻子跟他离了婚,独自抚养女儿长大。老人出狱后,没地方可去,想让女儿接济一下自己,可女儿却一直不愿见他。民警帮老人联系到女儿,对方却质问:他从来没养育过我,我现在为什么要养他?经过调解,女婿出面,同意每月给老人1500元。 高墙倒塌,铁门开启。重获自由的滋味,却并非所有人都能体会。对一些人来说,这只是另一场囚禁的开始 –– 社交的囚禁,情感的囚禁。他们背负着过去的罪孽,游走在社会的边缘,渴望救赎,却难以找到回家的路。 2024年,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马绍元和老马,在不同的城市,上海和一个未指明的城市,经历着相似的命运。他们曾经拥有家庭,妻子,女儿。然而,一念之差,让他们跌入深渊,锒铛入狱。数十年的牢狱生活,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也让他们与外面的世界脱节。 出狱后,等待他们的不是亲人的拥抱,而是无家可归的现实。妻子早已离婚,女儿也音讯全无。曾经的家,如今已变成陌生的领地,住着不愿相认的女儿——马丽莎和马晓丽。父女之间,隔着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无法弥合的伤痛和怨恨。 两位老人的困境,引起了社区民警的注意。像小李这样的基层民警,成为了他们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他们不仅提供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法律援助。根据《民法典》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即使父母曾经未能尽到抚养义务,但当他们年老体弱、生活困难时,子女仍有赡养义务。 法律,为修复破裂的亲情关系,提供了指引和保障。《社会救助法》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层保障,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最低生活保障,不至于流落街头。 面对民警的介入,马丽莎和马晓丽的反应如出一辙 –– 愤怒、抗拒。她们无法原谅父亲曾经的错误,更不愿承担赡养的责任。“他从来没养育过我,我现在为什么要养他?” 这句话,道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伤痛和不解。而两位父亲,则充满了愧疚和期盼。他们明白自己亏欠女儿太多,渴望得到女儿的谅解,哪怕只是一丝的温情。这场情感的较量,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拉锯战。 马丽莎和马晓丽的坚决拒绝,并没有让民警放弃。他们通过“三所联动”机制,找到了突破口 –– 马丽莎的丈夫邵小平。邵小平的出现,为僵持的局面带来了一丝转机。 在民警、调解员和律师的共同努力下,邵小平逐渐理解了事情的复杂性,也感受到了老人的无助。他开始在妻子和岳父之间斡旋,试图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最终,他同意每月支付1500元赡养费。 这笔钱,虽然不多,却代表着一种妥协,也为未来关系的修复,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两位老人,也通过低保等途径,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家庭、社会、法律,三方力量的共同作用,终于让这艘搁浅的亲情之舟,重新起航。 1500元,仅仅解决了生存问题,却无法填补几十年的情感空缺。两位老人与女儿的关系,依然脆弱而敏感。如何重建联系,如何修复情感,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未知的挑战。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难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如何平衡法律责任和家庭情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索,去实践。 马绍元和老马的故事,只是无数个相似故事的缩影。他们渴望重新开始,渴望被接纳,渴望家的温暖。他们的未来,充满着希望,也伴随着挑战。马丽莎和马晓丽,能否放下过去的伤痛,重新接纳父亲?两位老人,能否在余生弥补曾经的缺憾,获得女儿的谅解?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信息来源:醒目视频)

0 阅读:83
聊聊环宇事

聊聊环宇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