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法制宣传日 ,我要继续做传播员,希望更多人知道强制报告制度。
什么是强制报告制度?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是指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及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法律专业术语看上去不那么容易理解,通过案件或许能更好地理解。
几天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题为《强制报告不该有“隐秘角落”》的稿件,介绍在湖南省,检察机关正在以强制报告制度为武器,照亮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的“隐秘角落”。
在这篇稿件中我注意到,在落实强制报告制度的过程中,湖南省检察院指导醴陵市检察院探索研发,在2023年5月推出“醴心护未强制报告”微信小程序。这款小程序将大数据与未成年人保护有机融合,改善了以往填录不便捷、报告不及时、流转不保密、处置不高效等问题,实现人人都是“报告员”,随时、随地、随手报,推动了强制报告制度在基层落地。
今年2月,小程序收到线索,一名13岁女孩在家属带其到医院检查时,被发现已怀孕,有可能遭受性侵。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最终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小程序上线至今年10月,共收到线索220条,公安机关均已初步核查并刑事立案26件。
不仅仅在湖南,许多省份地区通过开发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手段,提高了报告的便捷性和效率,使得强制报告制度更加易于实施和监督。
从中,我们看到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可以提升监督质效,也看到了强制报告制度制度的巨大作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案线索来源于强制报告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强制报告制度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为3.3万人。这一数据表明,强制报告制度在及时发现和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主体涵盖学校、医院、宾馆、社区等单位及工作人员。其中,学校和医院是最主要的报告单位。比如近日,上海市嘉定区检察院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13岁的小西(化名)因遭受不法侵害,在就诊时医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协助检察机关介入,最终李某被判刑。这表明强制报告制度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
作为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公益组织,一直在积极宣传强制报告制度,并且在每年主办的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或周年座谈会上,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儿童保护专家就此问题多次探讨。
作为一名媒体人和公益人,我也期待更多人能成为强制报告制度的“宣传员”和“践行者”,这也必然会照亮那些的“隐秘的角落”。
而我和的数万志愿者,也将没完没了地继续宣传强制报告制度,持之以恒地普及儿童防性侵知识,共护儿童安全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