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与“宽容”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一、讨好与宽容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动机、行为表现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具体如下: 1.动机 讨好:讨好背后的动机是出于提防对方,不能让对方生气或者发怒,要让对方喜欢自己,才不会伤害自己,不会对自己不利。讨好有很强的防御性,通常在人际关系中缺乏安全感,是以压抑或损失自己的需求来迎合他人,以防他人伤害自己或对自己不利。 宽容:宽容的动机是接纳对方,通常因为个体自信且富有安全感,足够好,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容纳对自己不利或抱有敌意的人。因为安全感充足,不惧怕对方拒绝或被对方抛弃与伤害,相信自己可以承担人际间的冲突和风险。 2.行为表现 讨好:讨好型人格会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等。他们害怕得罪人或失去别人,无限制地容忍他人在自己的底线上“蹦迪”,或主动拉低自己的底线。面对别人的一点点善意便惶惶不安,觉得自己无以回报,愿意无条件地付出。他们很少拒绝别人,就算是对方的要求非常无理,已经冒犯到自己,他们也不愿拒绝,因为他们害怕拒绝之后对方会不开心,从而离开自己。 宽容:宽容代表一个人的教养很好,也是其选择向外界释放善意的一种表现形式。宽容只是一种形式,代表着个体和善、有教养,也代表着对方值得自己宽容以待。但是,如果对方提出无理的要求,或者是某种说法冒犯了自己,宽容的人不会无下限地包容对方,而是会立即反击。因为对于宽容的人来说,宽容只是他们的一种标志,他们可以这样对待任何人,也可以选择不宽容地对待任何人。他们很自信,也有底线,不会像讨好型人格那样害怕别人离开而选择委屈自己。 3.心理状态 讨好:讨好型人格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更多地去依附别人,不敢拒绝别人,更不敢向别人发脾气,期待别人认可自己。讨好型人格的内心是想要求认可的,如果付出没有回报,就会觉得受伤,期待回馈。 宽容:宽容的人会自己为自己做主,不需要依附任何人,敢于向别人发脾气、翻脸。他们待人宽容时,看的是自己,秉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不太在意对方的回馈。 例如,吴女士在婚姻中得不到友好的对待,就用讨好的方式与老公、公公婆婆相处。她一味付出,不懂表达自己的需求,最后不仅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反而让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公婆也嫌弃她不够贤惠能干。吴女士的讨好行为,实际上源于她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这种讨好并没有让她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幸福。 李斯特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有一次,一个姑娘冒称是他的学生举办音乐会。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对姑娘的冒名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他的这种宽容,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才的尊重,这种宽容也让姑娘深受感动,并有可能激励她在音乐道路上更加努力。 二、讨好与宽容的联系 尽管讨好和宽容在动机和行为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的人在面对冲突时能够保持友善,这有助于减少矛盾和冲突,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讨好虽然出于不同的动机,其结果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冲突和维持和谐。然而,讨好型人格在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自我压抑和心理负担,而宽容则是一种更为健康和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
“讨好”与“宽容”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一、讨好与宽容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动机、行为
神力二三
2025-01-27 07:06: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