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时代从来没有吃饱饭,这是网上某些人习惯的说法。同时网上又有一些人说一分田就吃饱饭了。到底吃饱饭是什么时候呢?首先,吃饱饭必须是三餐都吃饭才算是,对吧?那么,以我们村分田前后这两年刚好人均一亩水田来说,也只能两粥一饭,确实是没有吃饱饭。直到八九十年代末依然是两粥一饭,只是粥比以前米多了些。空口无凭,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吧。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中分析,1982年分田前三年人均粮食分別是324公斤、324公斤、348公斤。1983年分田后三年人均粮食分別是375公斤、390公斤、358公斤。1982年和1983年相比仅相差了27公斤,平均一天多了0.7两粮食,很明显,这0.7两粮食对吃饱饭没有起多大作用。如果一分田马上吃饱饭派的说法正确的话,那么只差0.7两/天,一餐才相差0.2两左右,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1982年以前几年也应该算是吃饱饭了才对。否则,就是强词夺理了。如果大集体没有吃饱饭派正确的话,一餐相差0.2两,分田到户后几年也是没有吃饱饭的喽。显然,这两派都是互相矛盾的。否定大集体是这两派的共同目标,但是,又很难自圆其说。我们再拿2001年、2002年、2003年这三年来说,人均粮食分别是354公斤、355公斤、333公斤,和1982年相差无已甚至有一年更低,纵观1983年至2003年这二十年时间,仅有四年略超400公斤的,其余年份和1982年对比相差在0.1~0.3两之间,如果大集体没有吃饱饭派正确的话,这分田到户后二十年也是没有吃饱饭的,难道不是吗?数据摆在眼前,国家统计局不会公然作假吧!大家不妨查一下周怀林是怎么回事,从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启发。我的记忆中,我们这里的农村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都是白天两顿粥,晚上才吃饭。这和七十年代没有两样,唯一的区别是分田后煮粥放米多了一些。我家七十年代养一头猪,八十年代依然是。我们知道,八九十年代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地争粮矛盾相当尖锐,才导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1949年人口为5.42亿,1982年人口为10.17亿,33年间人口净增了4.75亿,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4.39%。2015年人口为13.83亿,1982年至2015年33年间人口净增了3.66亿,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1.09%。众所周知,人口增长快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分田到户后人口增长比分田前少了3.3%,分田前多增长的人口和分田后多增长的粮食一抵消,可能分田前几年人均粮食和分田后二十年人均粮食差不多是一样的了。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单从粮食这方面来说,并不能证明大集体时期就比分田单干差。我们还没有加上分田到户后才开始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高产玉米、高产小麦,分田到户后化肥使用量是分田到户前的16倍(18亿吨:1.1亿吨)、农药使用量是分田到户前的几十倍(分田前只有六六六丶滴滴涕、乐果等少量农药,分田后那时上千种),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如果分田到户前也有这些起关键作用的科技产品,大集体时期生产的粮食估计要比分田到户后还要多。分田到户和大集体都是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探索,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从来没有否定过大集体。分田到户也在不断探索更好的发展模式,比如土地流转、让农民有偿退出土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等。大集体发展下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具备了也要发展工商服务业。比如南街村就是按照毛主席规划的路线走,走工业化的道路。有人说南街村不是走集体化,因为不是纯农业。谁说大集体就非得搞农业,不能搞工业服务业了?毛主席一直推行农村工业化,可不是只推城市工业化,只有农村工业化了,中国才真正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毛主席的规划是在农村办厂,让农民离村不离乡,就地当工人。南街村不正是这样的吗?
大集体时代从来没有吃饱饭,这是网上某些人习惯的说法。同时网上又有一些人说一分田就
修正好说事儿
2025-02-24 09:25:47
0
阅读:0